●“炸不死”的化學家諾貝爾
諾貝爾,瑞典化學家、工程師。
自從人類社會進入二十世紀以來,每年的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音樂大廳裏,來自世界各國的學者和名人都將會聚一堂,舉行一個莊嚴隆重的授獎儀式。瑞典國王把華麗的獎狀和獎章,以及價值相當於1901年時四萬美元的支票,授給本年度評出的在物理、化學、生物學或醫學、經濟學、文學及和平事業方麵“為人類利益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接著,獲獎者領獎時將用本國語言發表演說。這就是聞名全球的諾貝爾獎授獎典禮。為了讓後人永遠記住諾貝爾的功績,瑞典政府決定在每年他的祭日舉行這一隆重的典禮。
1833年10月21日,阿爾弗雷·諾貝爾出生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他的父親因墨紐·諾貝爾是一家公司的機械師,業餘時間喜歡搞發明,尤其是做炸藥試驗。有一天,小諾貝爾看到父親在研製炸藥。他瞪大著眼睛問道:“爸爸,炸藥是可怕的東西,它爆炸了會炸傷人的,你為什麼要製造它呢?”老諾貝爾摸了摸兒子的頭,回答說:“孩子,炸藥雖然會炸傷人,甚至會毀壞房子和一切東西,可是,它那巨大的爆炸威力同樣可以用來發展工業呀!”父親的這番話深深印在小諾貝爾的心中,他對父親說:“我長大了也要造炸藥!”
從此,諾貝爾刻苦學習,不斷進行炸藥的研製。當時炸藥的威力很大,但引爆不安全。怎樣來尋找一種方便又安全的引爆裝置?諾貝爾對這個問題想得入了迷,從1862年夏天一直想到1866年秋天。經過一百多次失敗,他終於試製出一種叫雷酸汞的引爆劑,控製硝化甘油的引爆裝置。火星在導火索上不斷地閃現,他的心也在砰砰地跳動。轟隆一聲巨響,天崩地裂,炸藥爆炸了。實驗室裏的櫃子、桌子都被拋得遠遠的。玻璃杯、燒瓶都被炸得粉碎。許多人聞聲趕來,驚慌地叫著:“爆炸了,爆炸了!”“諾貝爾完了!諾貝爾完了!”不一會兒諾貝爾從煙霧滾滾的瓦礫堆中爬了出來,滿身塵土,鮮血淋漓,但他嘴裏狂喊著:“我成功了!我成功了!”他顧不上住院養傷,馬上用金屬管裝上雷酸汞開始研究,終於發明了“雷酸汞信管”,即通常所說的“雷管”。直到如今炸彈、炮彈和炸藥包中都少不了雷管。
諾貝爾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科學事業。他在逝世之前立下遺囑,將他的巨額財產的大部分建立基金(總數為3300萬瑞典法郎),用每年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科學、經濟學、文學上有成就以及那些獻身於和平事業的人,以促進人類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這就是諾貝爾獎的由來。
●元素周期表的發明者門捷列夫
門捷列夫,俄國化學家。
在化學教科書中,都附有一張“元素周期表”。這張表揭示了物質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來似乎互不相關的元素統一起來,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自然體係。它的發明,是近代化學史上的一個創舉,對於促進化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看到這張表,人們便會想到它的最早發明者——門捷列夫。
門捷列夫於1834年2月7日誕生在俄國西伯利亞的托波爾斯克市。這個時代,正是歐洲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時期。生產的飛速發展,不斷地對科學技術提出新的要求。化學也同其他科學一樣,取得了驚人的進展。門捷列夫正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誕生到人間。他從小就熱愛勞動,熱愛學習。他認為隻有勞動,才能使人們得到快樂、美滿的生活;隻有學習,才能使人變得聰明。
門捷列夫的父親是位中學教師。在他出生後不久,父親雙目失明。一家人的生活全仗著母親經營一個小玻璃廠而維持著。1847年雙目失明的父親又患肺結核而死去。意誌堅強而能幹的母親並沒有因為生活艱難而低頭,她決心一定要讓門捷列夫像他父親那樣接受高等教育。
門捷列夫自幼有出眾的記憶力和數學才能。讀小學時,他對數學、物理、曆史課程感興趣,對語文、尤其是拉丁語很討厭,因而成績不好。他特別喜愛大自然,曾同他的中學老師一起長途旅行,搜集了不少岩石、花卉和昆蟲標本。他善於在實踐中學習,中學的學習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
少年門捷列夫在學校讀書的時候,一位很有名的化學教師經常給他們講課。這位老師熱情地向他們介紹當時由英國科學家道爾頓始創的新原子論。由於道爾頓新原子學說的問世,促進了化學的發展速度,一個一個的新元素被發現了。化學這一門科學正激動著人們的心。這位教師的講授,使門捷列夫的思想更加開闊了,他決心為化學這門科學獻出一生。
當門捷列夫展現出才能後,由於當地沒有好的大學,母親把家從西伯利亞先遷到莫斯科後又遷到彼得堡,在門捷列夫遭到莫斯科大學和彼得堡大學拒絕後,最終母親把他送進了師範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