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外國篇(中)(3)(1 / 3)

母親看到門捷列夫終於實現了上大學的願望,不久便帶著對他的祝福與世長辭了。舉目無親又無財產的門捷列夫把學校當作了自己的家。為了不辜負母親的期望,他發奮地學習,表現出了堅韌、忘我的超人精神。

由於門捷列夫學習刻苦和在學習期間進行了一些創造性的研究工作,1855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從學院畢業。然後,他先後到過辛非羅波爾、敖德薩擔任中學教師。在教師的崗位上他並沒有放鬆自己的學習和研究。1857年他又以突出的成績通過化學學位的答辯。他刻苦學習的態度、鑽研的毅力以及淵博的知識得到老師們的讚賞,彼得堡大學破格任命他為化學講師,當時他僅二十二歲。

攀登科學高峰的路,是一條艱苦而又曲折的路。門捷列夫在這條路上,也是吃盡了苦頭。

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間有什麼異同,存在什麼內部聯係?新的元素應該怎樣去發現?各國的化學家們,為了打開這秘密的大門,進行了頑強的努力。年輕的學者門捷列夫也毫無畏懼地衝進了這個領域,開始了艱難的探索工作。他不分晝夜地研究著,探求元素的化學特性和它們的一般的原子特性,然後將每個元素記在一張小紙卡上。但他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可他不屈服,不灰心,堅持幹下去。經過反複的研究、反複的實踐,經曆了無數的失敗,元素周期律終於像重炮一樣,在世界上空轟響了!

由於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周期律,在世界上留下了不朽的光榮,人們給他以很高的評價。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曾經指出:“門捷列夫不自覺地應用黑格爾的量轉化為質的規律,完成了科學上的一個勳業。這個勳業可以和勒維烈計算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的軌道的勳業居於同等地位。”

●排字工出身的作家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著名作家,1835年生,美國人。他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人們稱讚他:“成就偉大,人格偉大!”

馬克·吐溫出生在一個窮法官的家庭,家中隻有一棟兩間房的小木屋,父親收入微薄,家庭負擔繁重。馬克·吐溫出生不久,全家遷居到密西西比河畔的漢尼堡。四歲半時,他進了附近的一所小學,啟蒙教師霍爾太太是來自新蘇格蘭的中年婦女,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力圖用《聖經》塑造孩子的心靈。可是天性活潑的馬克·吐溫對喋喋不休的祈禱、晦澀難懂的《聖經》毫無興趣,而是渴望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距他家不遠的伯父家的農場,是個環境優美、風景秀麗的莊園。濃鬱的果林把起伏的小丘裝扮得蔥籠蒼翠,溪水潺潺流淌,樹林深處不時傳來動聽的鳥鳴聲,草叢之中常有野生動物跳來跳去。馬克·吐溫常常來到伯父家的莊園,同白人小夥伴和黑人孩子一起遊泳、捕捉響尾蛇、采集山莓。明月高懸的夜晚,孩子們圍坐在中年黑奴丹尼爾大叔身邊,入神地聽他講故事。那些神奇的傳說和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著他。這位麵孔黝黑、滿頭卷發的丹尼爾大叔,以自己的聰明、智慧和高尚的品格贏得了馬克·吐溫的信賴。正是從這個黑奴身上,他發現了黑人的許多優秀品質,進而對黑人及其不幸遭遇生產了深刻的同情。丹尼爾大叔後來成為馬克·吐溫一些作品中可愛的黑人形象的原型。

1847年,馬克·吐溫十一歲時,父親騎馬到十二英裏外的巴美拉鎮辦事,由於途中受了風寒,一病不起,於當年3月24日離開了人世。自此以後,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為了餬口,馬克·吐溫到《弗羅裏達日報》當雜差,半日學習,半日工作。第二年,十二歲的馬克·吐溫輟學到漢尼堡《信使報》印刷所當學徒。每天,他很早就被老板叫起來生火、打掃房問、整理鉛字。然後在微亮的燭光下排字、折疊報紙。每逢周日,更是緊張。他要在黎明時分將報紙分送到每個訂戶那裏。就這樣,馬克,吐溫熬過了兩年多的學徒生活,成了一名熟練的排字工人。後來,哥哥奧裏昂借了五百美元,買下了《漢尼堡周刊》報館。他把馬克·吐溫從《信使報》印刷所要出來,以每周三美元的薪金雇用了弟弟。哥哥的生意很不景氣,甚至連房租也付不起,隻好將印刷所搬到自己家裏。經過一年的實踐,馬克·吐溫對哥哥的事業喪失了信心。一天晚上,他悄悄地離開了家。幾天後,他在聖·路易斯被一家晚報雇用,當了排字工人。

馬克·吐溫除了在排字車間勤勉工作以外,將其餘的時間都用在讀書上了。他從圖書館借來了許多文學作品,一本一本地讀著。書籍開闊了他的視野,為他以後的寫作生涯奠定了基礎。

●公眾英雄愛迪生

愛迪生,著名科學家,1847年生,美國人。他總共獲得一千多項發明專利。在他八十四年的生涯中,大約每十五天就有一種新的發明誕生。他發明的電燈給全人類帶來了光明,被美國人譽為“公眾英雄”。

愛迪生自小聰慧過人,勤於思考,深得父母喜愛。他喜歡提各種問題,手巧嘴笨的爸爸,常常被他問得張口結舌。每逢這時,當過小學教師的媽媽,便過來給爸爸解圍,對愛迪生做耐心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