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超越自卑,要學會品味生活(1)(3 / 3)

責任向來都是與機會攜手而行,它們是成正比的關係,沒有責任就沒有機會,責任越大機會就越多。一個人承擔的責任越多、越大,證明他的價值就越大。任何一個老板都清楚,能夠勇於承擔責任的員工,能夠真正負責任的員工對於企業的意義有多大。

一家公司有三個大分廠,一分廠曆來管理基礎較好,但規模也較其他兩個分廠小一些。一分廠的廠長姓石,正是在他的一手經營下,一分廠才有了良好的管理。

後來,董事長決定調石廠長到三分廠擔任廠長。

三分廠是公司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管理卻最混亂的一個廠。之前已經有好幾個廠長去了那裏,然而卻都無功而返。因此,得知調動消息時,石廠長很矛盾,不去吧,董事長可能不高興;去吧,一旦搞砸了,想再回一分廠都不行了。

而且,由於多年管理一分廠,一切工作運轉程序早就規範了,管理起來早已得心應手。

思量再三,石廠長還是答應調往三分廠,因為他意識到搞好三分廠這一重要責任的後麵,隱藏著巨大的機會:如果搞好了,就可以進一步證明自己的能力,就可以從所有分廠廠長中脫穎而出!

半年多時間過去了,原來最混亂、生產能力最低的三分廠,一躍成為整個公司的生產管理標杆,各項指標均占據首位。

可想而知,石廠長的這一決定的確成就了他在所有分廠廠長中脫穎而出的想法。

責任就是機會,承擔起責任的人,不一定會馬上得到回報,但總會得到應有的回報,此後,董事長決定把三分廠的經營管理權下放給石廠長,並給他年薪40萬元。

而他原來的工資,每月隻有5000元!

石廠長不懼怕擔當責任,為自己贏得了成功的機會。

隻有認清自己的責任,才能知道該如何承擔責任;認清自己的責任,還有一點好處就是,能減少對責任的推諉。

鍾傑是某公司的財務總監。有一次,他下屬的財務部在計算客戶返利時,多記了8萬元,而這8萬元肯定是收不回來了。老板知道這事後很生氣,他把鍾傑叫到辦公室。

“你手下的人出了這樣的問題,這麼長時間,你竟然沒有發現?”老板問道。

“這些返利通常是由營銷部報到財務部,財務部簽了字之後我再簽,我事情太多,當時沒有看清楚。”鍾傑說。

“沒有看清楚?難道你的事情比我還多嗎?”老板沒好氣地說。老板把鍾傑叫來問話,實際上也並不是要鍾傑承擔造成損失的責任,隻是給他敲敲警鍾,不要讓類似的事情再發生,鍾傑卻以事情多為借口推卸責任,首先從態度上就沒有過關,令老板非常失望。

鍾傑意識到話沒說對,趕緊表示立即處理,但他說出來的話更糟糕:“我立即去處罰財務部經理。”

“處罰財務部經理?”老板終於憤怒了,“難道你認為自己就沒有責任?

難道你認為處罰就能夠解決問題?我本來不想處罰任何人,但我現在覺得你才最該受到處罰,你的責任意識差到讓人極度失望的地步了!這事應該由你負全部責任!”

作為財務總監,財務部出了問題,財務總監是有責任的。鍾傑沒有弄清楚自己的崗位職責,一直在找借口為自己開脫,甚至還拿下屬來墊背,這是讓老板憤怒的根本原因。

身為職業經理人,對上要承擔起屬於自己所管轄係統的全部責任,對下則要勇於替下屬扛起責任。隻有這樣,上級才會信任你,下屬也才會追隨你,進而主動站出來承擔起屬於他們自己的責任。逃避責任的職業經理人,上級無法放心,因為他們不知道以後還會不會出問題;下級則沒有安全感,因為他們不知道下一回你還會不會拉他們做替死鬼。

當工作中出現問題時,一些當事人竟相推卸責任,是因為不清楚自己的責任造成的。然而還有一些人是故意模糊責任,甚至混淆責任,為自己推卸責任製造借口。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首先要明確一點,自己應該承擔責任,而不是尋找借口開脫;其次是弄清楚自己的責任,這樣你才知道自己能不能承擔起這份責任,如果不能,就要盡早提出來,以免因為自己能力不足給單位或團隊造成巨大損失。

明確責任才會更好地承擔責任,明確責任才不會找借口推卸責任,明確責任才能讓借口無處藏身。

常言道,“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個人再聰明、再能幹,也總有失誤的時候。出現了失誤,當務之急是什麼?是急於解釋失誤的原因,說這不是自己的錯,還是趕緊彌補失誤,亡羊補牢,將事情引向成功?

我們都知道正確的答案是後者,可是在實際工作中,很多人總是喜歡一再解釋,喜歡為自己的失職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