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超越自卑,要給青春設防(2)(3 / 3)

不要以為正確就是正確,規律就是規律,任何規律都有例外,當你沉迷於規律之中時,也許你正被排除在成功之外。

我們常常習慣於傳統的思維方式,按照眾人流行的思維定律去思考,走著別人走過的路,幹著別人幹過的事,要知道社會進步是靠創新來推動的。勇於走進“禁區”,你會采擷到豐碩的果實,打破條條框框的束縛,勇為天下先,才是創新者的風貌。

——騰訊網友半夏錦年

增強自己的自信心

當孩子對未來信心被剝奪了,他就會從現實中退縮,轉而在生活中無益和無用的方麵追求一種補償。

——阿德勒《兒童的人格教育》

克服自卑必須借著不同的方式去達成,和人們連緊與之交友,就是對抗自卑的方式之一,占有的感覺會侵蝕自卑,因為被他人接受可以恢複信心。如果你的自卑感已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那麼無論如何,你必須借著與心理醫生商談來尋求治療,嚴重感到自卑的人很需要安全感,去克服他們對治療的恐懼。

除非你是個嚴重被虐者,不然你應該可以自己排除自卑。接下來的訓練將幫助你突破自卑的障礙,開始與他人建立關係。此外選擇其他能夠幫助建立自信心的文章,也有同樣的作用。一旦障礙突破,治療的過程就得到動力,當你開始用欣賞尊重的角度看自己時,這一切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

自卑感不會自己消失,但它會因積極的情緒而被排除掉,例如人的尊嚴與自重或者借著對自我的成就感而排除自卑。目前你的首要工作就是了解對自己感到驕傲是件好事,那並不代表自負,謙遜有其必要性,但不是自我屈辱。

每個人皆有其可傲之處,可是我們都把這些優點視為理所當然,而把注意力放在那些一定會有的短處上,從一方麵來說,這是促使我們日以繼夜前進的動力,可以促成我們達到目標,去實現、成長;但從另一方麵來說,這往往使我們忽略我們今日的成就和那些已經完成與學習到的一切事物。你可能有要存100萬的目標,如果到目前為止,你存到50萬,你或許會告訴自己你是個輸家;因為你尚未存到你理想中的數目,但你也可以告訴自己“太好了,我已經存了一半,如果我再存另一半,我就可以達到我的目標了。”你不再恐懼,不再顧忌什麼,自卑自然就會被你趕走。

當自卑感始於早期的孩提時期時,逃避就很容易變成一種生活的方式。逃避的心態造成這個孩子缺乏社交經驗;沒有社交經驗就無法學習社交技巧;沒有社交技巧,做事就不可能成功,這鼓勵了逃避心態,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這種循環最大的殺傷力在於持續地使人無法和他人更親密,就算建立起某種關係,也隻是表麵的。

當你將自己縮起來不和他人接觸時,你要如何擁有歸屬感呢?如果你是個自卑感很重的人,你就無法刻意讓自己為了友誼而接近從前,即使短期內可能會成功,便是你無法持續這種行為。要克服孤獨,你首先必須要衝破自卑感的樊籬。

自我駁斥或自我責難的態度和消極的自我對話一樣,都會強化你的自卑感。

像下列的那種評斷,就是有自卑感的人們會產生的反射思想。

我永遠不會做對事情。

沒有人喜歡我是理所當然的。

我又笨又遲緩。

有誰會願意聽我說的話?

就像類似的非邏輯思考會加深恐懼一樣,這種自我打擊的思考模式導致了自我厭惡,最後還會造成自我摧殘的行為。如果一個人有這種自我毀滅的想法,那他怎麼會成功呢?不該自卑,更不該強化你的自卑。

有一些世界名人,如達·芬奇、拿破侖、羅斯福等,據說這些人都有一些生理的缺陷或生理上的不足,幼年都有嚴重的自卑感,可成年以後,他們的自卑感形成的上進心使他們獲得了特殊的能力,造就了事業的成功。

最典型的例子就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幼時是一位口吃患者,可後來的他竟成為世界上著名的政治家、社會活動家、演說家。

看來一個人的自卑感可以通過補償來得到矯正。

你的長相一般,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不過你可以通過學習,用超於一般人的能力來補償你的先天不足。

你的社交能力確實不行,況且你生活及工作的環境又確實沒有社交機會,你可以通過學習諸如書法、雕刻、繪畫、武術、攝影、雕塑、收藏等,獲得他人所不及的能力。

社交能力確實影響未來能力的發揮,你可以將改變人際關係、提高社交能力作為突破口。可以增加知識麵以改變社交中的話題內容;可以在現有經濟基礎上修飾一下自己以改善社交中的“風度”;可以在不影響日常生活的前提下,有意給自己創造社交能力……你自感英語水平差,使你對整個學習失去興趣時,可以有意通過多讀、多聽、多寫、多說來提高英語水平。人的行為是可以通過行為來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