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一點,父母如何對待周圍的人對孩子的影響十分重要。如果父母把身邊富有的、有地位的人當人看,甚至是當“神”看,而對身邊的“弱者”時常抱以蔑視的態度,那孩子也不可能培養出尊嚴。寫到這裏,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
巨象集團是美國一家著名的企業,其總部設在紐約曼哈頓,是一幢七十多層樓高的大廈。環繞大廈的是一片鬱鬱蔥蔥的花園綠地,在這寸土寸金之地更顯示出該集團與眾不同的實力。
這天,一位四十多歲的婦人領了一個十二三歲的小男孩走進這個花園中,坐在長椅上。婦人好像很生氣的樣子,不停地和男孩說著什麼。
距他們兩人不遠處,一位六七十歲頭發花白的老人正拿了一把大剪子修剪園中成片的低矮灌木,剪過後的一排灌木都齊胸高,頂部齊刷刷的像一道綠色的圍牆。
婦人突然從隨身挎包裏揪出一把手巾紙揉成一團,一甩手扔出去,正好落在老人剛剪過的灌木枝上。白花花的一團手巾紙在翠綠的灌木上十分顯眼。老人看了看婦人,婦人滿不在乎地也看著他。老人沒有說話,拿起那團紙扔到不遠處盛放剪下枝條的一個筐子裏。
老人拿起剪刀繼續剪枝,不料婦人又將一團紙扔了過來。
“媽媽,你要幹什麼?”男孩奇怪地問婦人,婦人對他擺手示意他不要做聲。
老人過去將這團紙也拿起來扔到筐子裏,剛拾起剪刀,婦人扔過來的第三團紙又落在了他眼前的樹頂上。
就這樣,老人不厭其煩地拾了婦人扔過來的六七團紙,始終沒有露出不滿和厭煩的神色。
“看到了吧!”婦人指了指老人對男孩說,“我希望你明白,你現在不好好上學,以後就跟麵前的這個老園丁一樣沒出息,隻能做這些低賤的下等工作!”
原來男孩學習成績不好,媽媽生氣地在教訓他,麵前剪枝的老人成了“活教材”。
老人也聽到了婦人的話,就放下剪刀走過來:“夫人,這是集團的私家花園,好像隻有集團員工才能進來。”
“那當然,我是巨象集團所屬一家公司的部門經理,就在大廈裏工作!”婦人高傲地說著,拿出一張證明卡衝老人一晃。
“我能借你的手機用一下嗎?”老人突然問。
婦人不情願地遞給老人自己的手機,一邊仍不忘借機教導兒子:“你瞧這些窮人,都這麼大年紀了連隻手機也沒有。你今後可要長出息喲!”
老人打完一個電話將手機還給婦人。不一會兒,一個人急匆匆走過來,拱手站在老人麵前。老人對他說:“我現在提議免去這位女士在巨象集團的職務!”
“是,我馬上按您吩咐的去辦!”那人連聲應道。
婦人大吃一驚,她認識後來的這個人,正是巨象集團主管任免各級員工的一個高層人員。憑他的一句話就可以免去她的經理職務。“你……你怎麼會對這個老園丁那麼畢恭畢敬呢?”她驚詫莫名,拉住他的手問道。
“什麼?老園丁?他是集團總裁詹姆斯先生!”
婦人頹然坐到椅子上。她這個級別的經理在集團裏很少有見到總裁的機會。
老人走過來撫了撫那男孩的頭,意味深長地說:“我希望你明白,在這世界上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尊重每一個人……”
像這樣的母親能教育出懂尊嚴的孩子嗎?你是否從這位母親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呢?
3.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尊嚴
一個“騙局”帶來的孩子進步
1968年,兩位美國心理學家來到一所小學,他們從一至六年級中各選3個班,在學生中進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發展測驗”。然後,他們以讚美的口吻將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有關老師。
8個月後,他們又來到這所學校進行複試,結果名單上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進步,而且情感、性格更為開朗,求知欲望強,敢於發表意見,與教師關係也特別融洽。
實際上,這是心理學家進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實驗。他們提供的名單純粹是隨便抽取的。他們通過“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堅定教師對名單上學生的信心,雖然教師始終把這些名單藏在內心深處,但掩飾不住的熱情仍然通過眼神、笑貌、音調滋潤著這些學生的心田,實際上他們扮演了皮格馬利翁的角色。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因此變得更加自信,奮發向上的激流在他們的血管中蕩漾,於是他們在行動上就不知不覺地更加努力學習,結果就有了飛速的進步。這個令人讚歎不已的實驗,後來被譽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或“羅森塔爾效應”。
對於“皮格馬利翁效應”人們的認識基本停留於幫助孩子樹立自信的基礎上,我覺得更為深層次的應當是讓孩子感受到了尊嚴。
很多家長在教育的過程中經常出現諷刺、挖苦、謾罵等方式,其結果怎樣呢?家長應該都深有感觸,往往對孩子火發得越大,收到的教育效果越差。任何形式的教育如果對被教育者毫無尊重,侵犯到了被教育者的尊嚴,都不可能起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