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保持身心健康(2)(3 / 3)

同樣是身臨囹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遭遇和結果與弗蘭克不同,但都能在一種穩定的心態下,使自己的人格得到最終的維護:

文天祥被俘後,元朝統治者費盡心機勸降,均告失敗。於是重枷大鐐,把文天祥囚禁起來,企圖通過肉體折磨使他屈服。上關就是四年。

文天祥所處的牢房,是一間低矮狹小、昏暗潮濕的土室,老鼠成群,惡臭四溢;夏秋之際,度日尤為艱難。“或時日果果,或時雨淋淋,方如坐蒸甑,又似立烘熄,水火交相祥!益熱與益深。酷罰毒我膚,深憂煩我襟。”

但這種肌膚之痛,文天祥等閑視之,絲毫沒有動搖報國的堅強意誌。他在囚中吟哦不絕,以詩歌作為鬥爭的武器,“如精鋼之金,百煉而彌勁。”

他在《偶成》詩中寫道:“昨朝門前地少裂,今朝床下泥尺深。人生世間一蒲柳,豈堪日炙複雨淋。起來高歌賦離騷,睡去細和梁父吟。已矣已矣為何道,猶有天地知吾心”。

他向往屈原的九死無悔,嘉歎孔明的鞠躬盡瘁。

文天祥把生活環境中包圍著他的邪惡之氣,歸結為七種之多:水氣、土氣、日氣、火氣、米氣、人氣、穢氣。“當此夏時,諸氣萃然”,而自己是“獄中孤憤長”,“孤臣腔血滿”,隻憑著一股浩然之氣(心態),“俯仰其間,幸而無恙”。他豪邁地宣稱,“彼氣有七,吾氣有上,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於是奮筆寫出了那篇義薄雲天、光耀古今的不朽詩篇——《正氣歌》。

正所謂:心中有祖國,外界環境奈我何!

文天祥最終視死如歸,舍生取義,實踐了自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偉大誓言。後人讚道:“忠肝義膽不可狀,要與人間留好樣。”這就是文天祥的心態,文天祥的選擇。

深禪師和明和尚雲遊四方,這天夕陽西下,他們來到了淮河邊上。

一個漁人正在收網,滿河的水都被夕陽映紅了,那些入了網的魚兒跳躍著,閃閃發光。

漁人邊拉網邊說道:“罪過罪過,在師父們麵前做這種活兒。”

明和尚閉目說道:“俗家也要養家活口,阿彌陀佛!”忽然,有條魚兒身子一躍過網,仿佛箭一般射入水中。

深禪師看在眼裏,對明和尚說道:“明兄,真機靈啊!它完全像個禪僧。”

明和尚對著那泛起漣漪的水麵,回答道:“雖然這樣,還不如當初別撞進羅網裏更好。”

深禪師笑了起來,說:“明兄,你省悟得還不夠哩。”

明和尚一直不明深禪師的話,半夜仍在河邊徘徊思索。

河水閃著幽幽的光靜靜向前流去……

是了,是了,那魚兒進了網裏與沒進網裏,隻是外在的區別,其實自性都絲毫沒變啊!

正如安東尼·羅賓所說:“除非我的意識同意,否則任何事物都無法影晌我!”

從成功學的角度來看,心態隻有兩種:積極的和消極的。

麵對相同的夕陽,有人低歎:“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李商隱),這是一種心態的寫照。

有人反對說:“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朱自清),這是一種心理狀態。

而有人則高歌:“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葉劍英),這已全然是另一番心靈境界。

人與人之間隻有很小的差別,但這種差別卻往往造成了人生苦果的巨大差異:很小的差別就是人生的態度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巨大的差異就是結果的成功與失敗!

5.戒除影響健康的壞習慣

好習慣造就人,壞習慣摧毀人。所謂摧毀,是指從身體和精神上摧毀。因此說,壞習慣也影響健康。

習慣有好有壞。好的習慣是你的朋友,他會幫助你成功。

壞習慣就等於自我謀殺!

習慣也能影響健康嗎?

能。好習慣造就人,壞習慣摧毀人。所謂摧毀,是指從身體和精神上摧毀。因此說,壞習慣也影響健康。

有的人習慣“黎明即起,灑掃庭院”;而有的人則習慣睡懶覺。有的人滴酒不沾,有的人則每天都要喝幾杯。有的人十分注意自己的衣著整潔,有的人則大大咧咧,不修邊幅。有的人對人說話謙恭有禮,有的人則高聲大嗓、唾星四濺。有的人做事井井有條,有的人則手忙腳亂。有的人總是樂觀地看待一切,有的人遇到一點兒小事,就會愁眉不展。有的人承諾別人的事,就決不食言;有的人當麵答應得好好的,一轉身就忘得幹幹淨淨。有的人節儉,有的人鋪張。有的人多話,有的人寡言……

習慣的養成,與我們從小所受的家庭和社會的影響有關。有一個小幽默說明了這點:

有人問:“你家的狗怎麼走起路來總是七扭八歪的?”

對方回答:“可憐的小東西!我丈夫從酒店裏回來時,它總是跟著,跟慣了。”

習慣也與文化有關。美國人對自己的父母都直呼其名,而這對中國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