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保持身心健康(4)(2 / 2)

我們的確需要自覺地給自己找點兒苦吃,無論是頂著風雨長跑,還是冒著危險攀岩,再不然,像珍妮姑娘到叢林中探尋大猩猩的奧秘,像徐鳳翔在西藏高原的“小木屋”裏研究森林、生態環境,或者像美國的誌願者到落後的青海牧區教孩子們讀書,像中國醫療隊到貧窮的非洲治療病人……如果我們不想在現代文明的“安樂窩”裏退化成“氣昏誌惰”的庸人,或如吉利安說的那種又肥又矮又弱的廢人,如果我們還想在自己的一生中做成下兩件有益的事,我們就應該讓自己“帶幾分饑寒”,鍛煉自己“神緊骨堅”。

三國時代,劉備先後敗於呂布、曹操,又離開袁紹,南投荊州刺史劉表。數年之後,劉備一次與劉表閑談,中間起身去廁所,發現自己大腿的肉增多了,於是慨然流涕。回來後,劉表見他悲傷,感到奇怪,問他原因。劉備說:“我過去身不離馬鞍,四處征戰,大腿的肌肉很結實。今多日不騎,大腿上生出許多贅肉。眼看日月流逝,老將至矣,而功業未建,所以悲傷。”這就是“髀肉複生”的典故,意為:人自歎久處安逸,思圖有所作為。

讓我們問問自己:在我們過著“飽暖幸福”的生活時,我們可曾生出過劉備“髀肉複生”的感慨?

8.勞動與健康

人體的機能隻有經常鍛煉才能有強健的體魄。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如果我們放棄體力勞動,不但人類社會將因缺乏衣食而無法延續,我們自己也會變得弱不禁風或頭腦遲滯。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勞動是人類存在的基礎和手段,是一個人在體格、智慧和道德上臻於完善的源泉。”

俄國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說:“一個人如若不勞動,如若沒有合法的、正常的財產,他就不能夠生存,他就要腐化墮落,變成獸類。”

勞動不光是一個人行為情操的一方麵,另一方麵,適當的勞動還會增強體魄、鍛煉身體。有句成語叫:“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說的是流動的水不會臭,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比喻經常運動的東西不易受侵蝕。人體的機能也是如此,隻有經常鍛煉才能有強健的體魄。

“愛勞動”,曾是我們做小學生時的《守則》之一。老師告訴我們,是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是最光榮的;沒有工人織布、農民種地,我們都得凍死或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時,我們都以愛勞動為榮,掃地、擦玻璃、下鄉幫助撿麥穗、回家幫父母做家務……我們長大了,或上山下鄉,或進廠做工,勞動對於我們是天經地義的事,是我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的富足、家電產品的普及,我卻發現自己有點變懶了,不那麼愛勞動了——我說的是體力勞動。這大概不止是我一個人,現在的人;除了為衣食所迫或還保持著愛勞動習慣的人外,許多人不那麼愛幹會出汗的體力勞動了。這在青年中更普遍。人們希望的是做一個坐辦公室、從事腦力工作的“白領”、“金領”,而不是做一個賣傻力氣、穿工作服的“藍領”。許多身體發福的中老年人,也不太愛幹活,倒喜歡去一宿一宿地搓麻,或坐在公園長椅上打盹曬太陽……

如果說,以前人類社會的許多事都需要人們的體力勞動來完成,那麼由於社會發展,特別是科技的發展,這些事正越來越多地被機器所代替完成。人們的手腳、肌肉、筋腱,包括一部分大腦功能在被解放的同時,也閑置了下來。許多長年坐辦公室的人,已經不大知道“汗流滿麵”或“汗流浹背”是一種什麼感覺了——假如他也不愛體育運動的話。

也有許多人希望自己不致因為缺少體力的活動而日趨肥胖或患上諸如高血壓、心髒病一類的疾病,他們寧肯選擇打網球或做健美體操,卻從不去想幹點兒體力活。其實這就是勞動與健康最直接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