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世界的情況來講,體力勞動還是大量存在的,這隻要看看中國大量的民工的存在,看看西方國家大量外籍保姆和清潔工的存在,就知道體力勞動還是人類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但對體力勞動的普遍輕視以至疏遠和厭惡,卻確鑿無疑地是現代人的一種差不多共同的心理。勞動的最基本的自我目的是掙錢,在今天,可以在股市賺到大錢,靠彩票可以發財,通過其他種種取巧的辦法可以獲取財富的鼓噪下,許多人對靠勞動,尤其是體力勞動來致富,顯然不感興趣。
現代人變得懶惰了,變得“四體不勤”,也變得好逸惡勞。在這種變化的背後,是對投機取巧的認同,對不勞而獲的膜拜,對人類通過勞動創造世界、創造財富的價值觀的背棄。
我們不應該疏遠甚至蔑視體力勞動。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勞動起了巨大的作用。它使我們有了直立的雙腿,有了靈巧的手指,也促進了大腦的開發。如果沒有勞動,我們人類可能還隻會在地上爬。如果沒有勞動,我們人類在隨後的幾千年中,不會越來越聰明和健壯,而可能會退化回去。今天,如果我們放棄體力勞動,不但人類社會將因缺乏衣食而無法延續,我們自己也會變得弱不禁風或頭腦遲滯。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勞動是人類存在的基礎和手段,是一個人在體格、智慧和道德上臻於完善的源泉。”
我們不應該輕視勞動,尤其是體力勞動。如烏申斯基所說,這有利於一個人的完善。
首先在體格上,適宜而自己喜歡的體力勞動,將鍛煉我們的身心,使我們保持健康。清人曹庭棟建議老年人做些諸如抹桌子洗硯台、點香煮茶、插花掛簾的家務活,認為時時做些力所能及的體力活,可使血脈通暢,有益於健康長壽。這就同前麵講的“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道理一樣。
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本來羸弱多病,但由於除了學習和給患者看病外,還經常進人深山老林采藥,艱苦的勞動,反使他身體健康起來,成了年逾百歲的大壽星。清人王永彬的《圍爐夜話》裏講:經常見到勤苦的人,反而沒什麼大病。這也是符合盈虛轉化的自然之道的。清人中涵光《荊園小語》講:常親小勞則身健;過懶者久閑愈懦。這些見解都說明適宜的體力勞動是有益於健康的。
其次,勞動也會增長人的智慧和才幹古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深刻地談到了人的知識的來源是實踐,而實踐的最主要內容之一就是生產勞動。他說:“任何知識的來源,在於人的肉體感官對客觀外界的感覺,否認了這個感覺,否認了直接經驗,否認親自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他就不是唯物論者。”他說,人不能事事直接經驗,多數的知識都是間接經驗的東西。
但這些知識在最初仍是他人直接經驗的東西。我們常說“實踐出真知”,勞動正是智慧和才幹的源泉。科學研究也表明,經常動手操作或製作,會促進大腦的功能,包括反應功能、協調功能、記憶功能等。大發明家愛迪生一生中有那麼多發明,人們驚歎於他的天才,而他自己說:所謂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愛迪生所說的“汗水”是真正的流汗,他的1000多項發明幾乎都是靠自己千百萬次的動手勞作才得到的。可以說,極強的動手能力和工藝技能,是愛迪生取得發明成果最寶貴的智慧資本。愛迪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也十分注意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他的兒子查爾斯6歲時,愛迪生就讓他在化學實驗室裏玩燒杯,10歲時,教給他修表和其他小部件。有一次,愛迪生還幫助,兒子製造了一輛和真的一樣大的小汽車。對比我們現在的許多孩子,隻知讀書,在家長的嬌慣下,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連起碼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沒有,這樣的孩子能有真正的聰明才幹嗎?
第三,這是最為重要的,就是勞動將使我們的道德完善。你可以為了健康而去從事體育鍛煉,但你不可因此而厭惡和逃避勞動。和帶有遊戲性質的體育相比,勞動的偉大之處,就是它是一種創造活動,勞動為自己和社會帶來財富。
俄國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說:“一個人如若不勞動,如若沒有合法的、正常的財產,他就不能夠生存,他就要腐化墮落,變成獸類。”“不勞動者不得食”。當我們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財富時,我們是真正心裏踏實的。工人、農民、鞋匠、木匠,所有靠自己的體力勞動來謀生的人,自有著一種勞動者的驕傲。當然,腦力勞動也是勞動,也創造著財富,也是偉大的。但一些人卻抬高腦力勞動而貶低體力勞動!這些人實際上並不尊重勞動和勞動者。在他們內心裏,其實瞧不起任何一種勞動,他們追求的是做高貴的“人上人”。這也就是今天一些人不願做“藍領”,甚至也不甘做“白領”,而日思夜想地要去做“金領”或者更高的什麼“領”的真正動機。這些人蔑視了勞動,也就蔑視了做人最基本的品德。一位阿拉伯智者說:“靠自己勞動掙來的食物最好。”還有一位西方哲人說:“我一生絕不坐食上片麵包。”勞動使人高尚和偉大,就在於勞動者是自己養活著自己,而不是靠依賴或盤剝他人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