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公司都察覺到自己有可能成為競爭對手的進攻目標,於是紛紛在其管區各處配備了警犬和武裝警衛。懷布勞說:“幹我們這個行當很危險,尤其是潛進工廠。這一行從來都毫無安全感可言。不過我們每個月都有這類行動。”
弗拉克和懷布勞宣稱,他們和史密斯一起出席過一次會議,在會上,史密斯曾提到,德國拜耳公司和其他至少三個跨國製藥公司之間結成了一個“聯盟”,以共同為其所謂的“特別行動”支付經費。弗拉克和懷布勞還透露說,就在他們與史密斯共同出席那次會議時,一起針對設在西班牙馬德裏一家製藥公司——伊貝裏卡化學公司的刺探活動正在倫敦策劃。刺探方式是竊聽該公司的電話和傳真線路。他們兩人稱活動經費是用來對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競爭對手采取非法行動的。
這類活動在史密斯受拜耳公司雇傭後便猖獗了起來。1996年1月,史密斯招募了弗拉克和懷布勞直接為他工作。他倆隨即展開了上文所述的針對西班牙和伯克利莊園的活動。此後有兩年時間,弗拉克和懷布勞的足跡遍布歐洲各地。主要目標正是拜耳公司害怕會對其拳頭產品“西普羅”的銷售造成威脅的西班牙伊貝裏卡化學公司。弗拉克和懷布勞已成功地溜進這家公司在馬德裏的辦公室。史密斯現在想知道這家公司在倫敦的所有銷售渠道。
如此高超的竊密手段,不能不令許多企業憂心忡忡。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竊密的手段越來越邪乎,而反竊密的手段也越來越神秘。
設陷阱誘捕,是許多企業對付經濟間諜頗有成效的招式。一位名叫彼得·戈拜耳的美國智能公司的雇員,開始私下與托馬斯·湯羅普接觸——後者自稱是美國國家半導體電子公司的一名經理。托馬斯答應買下彼得從智能公司偷出來的具有發展前途的電腦軟盤線路圖和設計構想。他們商定的條件是用10萬美元的旅行支票,換取寶貴的技術資料。實際上,托馬斯就是智能公司安全部門的一名特工。他從一開始與彼得接觸,就把所有的談話內容錄在微型錄音機上。幾天之後,彼得向對方傳遞秘密資料時,得到的不是10萬美元的旅行支票,而是冰冷的手銬。
1997年6月,國際諜報界又爆出一條新聞:台灣永豐紙業公司主管徐凱樂和台灣交通大學教授何小台6月14日在美國費城被美國聯邦調查局逮捕,罪名是兩人試圖盜竊美國施貴寶公司治療癌症的藥物——紅豆杉醇(TAXOL)製造技術。
施貴寶公司是全球主要製藥公司之一,年銷售額超過150億美元。為了開發紅豆杉醇技術,該公司投入了數億美元。TAXOL是一種注射液,對治療腺細胞癌和卵巢癌、乳腺癌及大腸癌等都有較好的療效。它的主要原料是由瀕臨絕種的紅豆杉(太平洋紫杉)提煉而成的,如今紅豆杉已無法大規模培植,因此,其化學製造技術便是極富商業價值的秘密。
永豐紙業公司是台灣永豐集團公司的核心企業,該公司董事長何壽川在不放棄本業的情況下,試圖向谘詢、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擴展,並將此項工作交公司經理周華萍負責,徐凱樂則是該公司的技術主管。
因施貴寶公司聲稱有人想要竊取該公司的技術秘密,於是美國聯邦調查局介入調查。聯邦調查局特工哈特曼喬裝成一個生物技術工程的中間商,化名為約翰·曼諾,組成曼德公司。自1995年8月7日至1997年6月5日,哈特曼一共與永豐紙業公司經理周華萍、技術主管徐凱樂聯係135次,包括39次傳真、79次電子郵件、10次電話、6次信件,並有一次與徐凱樂麵談。討論的主題就是如何取得TAXOL技術。哈特曼說,1995年11月6日,周華萍給他發了電子郵件,告訴他約有兩家至4家台灣公司對取得TAXOL技術感興趣。哈特曼隨即告訴他,製造TAXOL的技術為施貴寶公司的高度機密,嚴禁外泄。此後,周華萍還是與哈特曼多次討論如何取得該技術,哈特曼於是放下誘餌,說施貴寶的科學家有可能出售此機密技術,雙方多次談起價碼與條件。1997年4月23日,周華萍打電話給哈特曼,告訴他可以用數百萬美元購買。5月1日,徐凱樂要求,買方在付款前,必須與願出售商業機密的施貴寶公司的科學家見麵。5月21日,徐以電子郵件告訴哈特曼,買方將派出兩名代表,以評估所提供機密技術的價值,約定6月14日在費城一家旅館會麵,徐凱樂、買方代表何小台、王莉華出席。哈特曼則帶著一名偽裝成的施貴寶“科學家”到場。這時,徐、何兩人束手就擒(王莉華因涉嫌證據不足而未有逮捕)。
徐凱樂被控5項罪名:試圖竊取商業機密、陰謀獲得商業機密、在美國及國外進行商業賄賂、欺詐等。而何小台被控協助、教唆商業賄賂及陰謀獲取商業機密罪。根據美國法律,如果罪名成立的話,徐凱樂至少要坐35年牢並付125萬美元的罰款,而何小台則至少要判5年的有期徒刑並付50萬美元的罰款。
此案公開,立即震驚全球。台灣永豐公司認為這是聯邦調查局的蓄意暗算。據其發言人稱,兩年前曾有一位美國商業掮客詢問他們是否有意參加一項生物化學科技的投資,但因生化科技非他們公司的專長,經過兩年的書信與資料收集,方派徐凱樂與何小台去實地了解。但一到當地,就被聯邦調查局逮捕,顯然是故意設陷阱讓他們意外踩到了“地雷”。另有人認為,這是美國政府故意拿永豐公司開刀,以殺雞儆猴,借以震懾無所不在的工業間諜。美國聯邦調查局則認為他們證據確鑿。
此案尚未結案,其中的是是非非我們暫且不論,但僅從此案撲朔迷離的過程,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當前國際經濟領域裏竊密與反竊密是如何激烈而複雜。
有意思的是,一些國家和企業一方麵自己去偷取別人的商業秘密,反過來又阻止他人來竊取自己偷來的商業秘密,給商業秘密爭奪戰增添幾份笑料。
1982年的一天,兩名瑞士人走進一家瑞士的普通咖啡館,坦然地坐在一張桌旁的空椅子上,眼睛四下環顧。當他們確認沒有什麼危險時,便放心地拿出一包東西,迅速地交給坐在他們對麵的人。這時,一名“顧客”立即搶上前去奪過了這包東西,幾支手槍對準了他們。
這是瑞士警方經過長期調查後抓獲КΓБ經濟間諜的一個場麵。兩名瑞士人是瑞士一家著名的巧克力食品廠的職員,包內裝有40張該廠生產巧克力的配方單,坐在他們對麵的是前蘇聯КΓБ派遣的經濟間諜。
瑞士是世界巧克力王國,每年向100多個國家銷售巧克力28萬噸左右。瑞士獨特的巧克力配方受到世界各大巧克力生產廠家的矚目,成為經濟間諜的目標。為了保持巧克力霸主的地位,瑞士法律明文規定,凡出賣經濟情報(包括巧克力生產技術)就是泄露國家機密,要以叛國罪論處。但是,盡管法律森嚴,鑽空子的還是大有人在。以至關於巧克力的間諜戰,延綿了幾百年之久。
第一個竊取巧克力生產工藝的是西班牙騎士列戈。他於1519年以周遊列國為名來到巧克力的故鄉墨西哥。好客、淳樸的墨西哥人見他風度翩翩,態度友好,就破例答應了他的要求,讓他參觀巧克力生產過程。誰曾想,這個道貌岸然的“貴賓”卻是一名工業間諜,他刺探到巧克力的生產工藝後,立即偷偷溜回了西班牙。從此,巧克力的生產就在西班牙落了戶,並很快發展成為西班牙的新興食品工業。許多西班牙人因此大發其財,引得其他國家的商人垂涎欲滴,紛紛前往西班牙“取經”,無奈西班牙人守口如瓶,滴水不漏。就這樣,西班牙的巧克力生產技術又成了歐洲各國工業間諜的重要目標。
1606年,意大利商人捷足先登,用重金竊得生產配方,打破了西班牙對巧克力生產的壟斷地位。英國的生產商也不甘落後,急起效尤,於1763年偷到生產配方,並大膽加以革新,生產出奶油巧克力,使英國一躍成為巧克力大亨。37年後,瑞士工業間諜又如法炮製,竊取到了巧克力生產配方,使瑞士成為“巧克力王國”。與此同時,德國廠商也偷到了巧克力生產技術,並把巧克力製成糖出售,同瑞士等國競爭。其後,日本也加入了“巧克力間諜戰”。原蘇聯對巧克力生產技術已覬覦很久,這次密謀派經濟間諜來竊取,不想事情敗露。
你一偷來,我一偷去,什麼樣的商業秘密能保護得住呢?要保護自己的商業秘密不受侵犯,首先要自己不去從事偷竊別人商業秘密的勾當,這才是市場競爭的正道。
經濟間諜的日漸增多,相應促進了保安業的繁榮。1996年,安全谘詢公司在美國的收入已高達兩億美元,估計幾年內還會有成倍的增長。新的機構正在大量湧現,現在設在華盛頓的美國工業安全聯合會已擁有18000多名成員。
提供形形色色安全服務的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地建立起來,有的專事保護企業電話不被竊聽,電腦免遭“黑客”入侵,有的專事對求職者進行測謊試驗,等等。
警惕性高的公司都加強了保護措施,許多高級技術企業安裝了電子監視裝置。如利用超聲波檢波器發射的高頻聲波,可以及時察覺入侵者;看不見的紅外線會發出警報;設在矽穀的一個電子計算機製造廠運用電子控製室控製全廠的防護係統。
然而,世上沒有任何一種監視設施是萬無一失的,因為那些經濟間諜能使用各種各樣的手段來獲取情報和實物。從前做過警長,現在是加利福尼亞州某安全公司的合股人馬克迪爾米德說:“不管你把你的安全係統說得多麼好,我都不信。”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IBM公司和阿波爾計算機公司認為,即公平地對待雇員,使他們保持忠誠,並經常提醒他們認識到公司安全的重要性。因為許多泄密事件都與內部職員有關。
由以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商業秘密的竊取,已成為一些企業以及一些國家有組織有係統有目的的行為。尤其是職業間諜紛紛殺向市場,使當前的商業秘密的竊取行為越來越專家化、職業化以及政府化,這是當前經濟間諜戰中的一個顯著特點。情報學家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這一特點還會越來越突出。因為雄厚的經濟實力與發達的科學技術,不僅是決定一個國家地位的基礎,也是決定未來戰爭勝負的關鍵。一些國家的經濟間諜四處滲透,到處伸手,大肆竊取商業秘密,已成為無法掩飾的“秘密”,對此,我們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因為從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已成為國際經濟間諜瞄準的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