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泄密,不可饒恕的犯罪(2)(1 / 3)

不僅軍事科技秘密、社會科學情報中的大部分可以從公開、半公開渠道搜集,在信息社會裏,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秘密中的絕大部分,也能從公開、半公開渠道中獲得。在數以萬計的科技出版物中,隱含的各種科技秘密尤其可觀。70年代初,特勒曾收到一份題為《製造核彈方法》的報告,他被報告的設計方法所吸引,稱讚道:“迄今我看到的報告中,它是最詳細、最全麵的一份”。但是誰能想到這樣高水平的研究報告,竟是出自於哈佛大學一位攻讀經濟學專業的青年大學生迪米特瓦·瓦特之手?這份長達400多頁的技術報告中的資料來源都是該校的圖書館。無獨有偶,1979年5月,美國《密爾沃基哨兵報》以《氫彈輕而可得》為題,登載了有關製造氫彈具體方法的特輯。撰寫這篇報道的居然是該報的一位記者。他的報道也是以公共圖書館的資料為基礎寫成的。

英國人還有一個奉為經典教育的深刻教訓。1981年9月,蘇聯海軍在航空母艦和導彈巡洋艦上,安裝了一種最現代化的雷達,能在很遠的距離就發現敵方的飛機,並能及時報警。英國的海軍研究機構立即對蘇聯的新雷達進行了“全方位研究”。英國的情報機關花費了數萬英鎊才研究出了一些眉目。當研究結果上報到英國海軍部的時候,海軍的官員大吃一驚,原來這種雷達是根據英國海軍部的科學家們在1963年寫的一篇有關雷達研究的論文製造的。這篇論文發表在一家電子學術雜誌上。論文談到英國正研製的一種新雷達的部分設計和規格。沒想到,這樣一篇學術文章,竟幫助蘇聯製造出比英國自己生產的雷達更先進的雷達設備。

КΓБ深知從公開報刊中獲取秘密的情報的訣竅,不僅每年都派出數量極為可觀的以研究生、進修生、記者、商務代表身份為掩護的情報專家,雲集於各國圖書館進行情報搜集活動,還大量進口外國原版科技雜誌、資料,在國內經影印、複製後發行。

有鑒於此,西方許多國家雖然聲稱“新聞自由”、“言論自由”,但對事關國家政治、經濟、技術、軍事等秘密的新聞與言論,則控製得相當嚴格,如有泄露,一律以“泄露國家秘密罪”論處。

而對於這一點,卻尚未引起中國人的足夠認識。近十年來,我國發行的報刊、圖書量猛增,到目前為止,全國僅公開發行的報紙就有3000多種,各種刊物有8000多種,報刊年發行量250多億份;正式出版社有500多家,年出版圖書品種達9萬多種;我國還用40多種文字向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各類圖書。如果包括近年來一哄而起的內部報刊,則更是一個天文數字。可以說,報刊圖書是中國品種門類最多、覆蓋麵最廣的“商品”。

迅猛發展的新聞出版事業,對於繁榮我國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起了巨大作用,但同時不容忽視的是,也對我國的安全保密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難度。許多新聞單位的記者、編輯,缺乏係統的安全保密教育,保密意識淡薄,有的根本不知道保密為何物,隻圖寫起來快活,寫起來生動,一些報刊也隻顧登出來耐看,結果使我國許多政治、經濟、技術、軍事秘密通過報刊泄露,其中尤其以經濟、技術秘密的泄露最多。以至利用中國報刊收集“公開的情報”,成為許多經濟間諜的首選方法。據國家安全部門有關人士介紹,曾有11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國專家在談到搜集中國情報的方法時,一致認為主要手段就是分析研究中國的報刊和出版物。《日本經濟新聞》曾發表連載文章,談及外國搜集中國情報的途徑和做法時說,他們采取的主要方法是,進行實地調查、建立關係、利用公開資料進行係統研究,以及利用香港地區進行觀察和搜集中國情報。他們還進一步總結出,在搜集一般動向情況上,通過注意收聽北京的對內廣播和英國廣播公司、莫斯科廣播等各國有關中國的新聞消息來獲取情報;通過報刊注意來自香港和台灣的中國報道。在經濟和科技秘密方麵,重點放在專門雜誌的連續訂購和各國專門機構的分析上。

美國刊物《中國大陸現狀彙報》、《中國每日報告》和《中國大陸報刊選譯》等,內容都是從我國發行的報刊和圖書中精心選出來的。

而日本設立獨立的廣播監聽室,也是企圖從公開的新聞廣播中獲取他們所需要的情報。為此他們安排了大量的監聽人員,晝夜24小時監聽我國中央和地方各省市的廣播電台節目,並進行錄音、整理,製成卡片,分類存檔。70年代該機構編輯出版了一本《中華人民共和國組織人名簿》的書,詳細收錄了黨政軍各級組織的重要領導5000多人的姓名、經曆、文化水平、性格修養、職務升遷、相互關係等情況,產生了轟動效應。這些資料在當時甚至至今有些還屬於絕密資料。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新聞出版物已成為情報人員獵取情報的一條重要渠道,對此我們必須有相當清醒的認識。有鑒於此,早在1981年,在國家科委頒布的《科學技術保密條例》第八條中便明確規定:“不準利用公開的報刊、書籍、廣播、電視、電影、展覽等宣傳工具,宣傳報道保密的科學技術內容。”1988年我國頒布的《保守國家秘密法》第二十條強調:“報刊、書籍、地圖、圖文資料、聲像製品的出版和發行以及廣播節目、電視節目、電影的製作和播放,應當遵守有關保密規定,不得泄露國家秘密。”

因此,就像許多國家都規定了軍事領域的“報道禁區”一樣,在經濟領域,那些涉及我國經濟與技術秘密的內容,也是新聞報道的禁區,是不能隨意采訪與報道的。遺憾的是,這項有法律條文的規定,在許多新聞工作者心目中卻沒有概念。據某省保密部門抽查該省出版的幾份報刊,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報刊有違反國家保密規定的內容。

對缺乏保密意識的記者,我們要大喝一聲:請你筆下留“秘密”!

大紀實不能成為大泄密

近一段時間,新聞媒體競相推出一種以生動細膩描述熱點問題的紀實文體,名日大紀實,或大特寫、大寫真。這種紀實文體由於采取的是一種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描述手法,對於看慣了幹巴巴的說教新聞的中國人,自然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但是,也正因為這種大紀實恢宏全麵的描述手法,使許多機密內容也被“暴露無遺”,大紀實成了大泄密。

1992年某日,在報刊“大紀實”、“大寫真”的浪潮衝擊下,某省省報周末版上,赫然刊出了一篇洋洋灑灑的大紀實《武警大寫真》,竟把該省國家戰略儲備地點的方位、警力配備等軍事情況,全部“紀實”、“寫真”於報上,公諸於天下。國家重要機密被大紀實泄露了。

另有一雜誌,也以大紀實的筆法,把金融界一高層人士介紹人民幣對外幣彙率製訂方法這一“核心機密”的內部報告全文刊出,把金融界的魂都嚇掉了。

1981年9月20日,我國首次運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了3顆人造地球衛星,新華社按規定僅言簡意賅地發布了一條消息,但在國際上也立即掀起了一陣騷動。這3顆衛星在進入太空後,能否被收入不同軌道,是這次衛星發射重要意義的決定因素。對此我國向外嚴格保密,令許多國家一籌莫展。英國路透社以深感“遺憾”的口吻寫道:“目前,還沒有提供這次實驗任務的詳細情況。”法國駐華大使館也“望眼欲穿”。美國駐華使館則迫不及待地向擔負衛星發射任務的某部一遍又一遍打電話詢問結果。

然而,就在各個國家的情報部門在為搞不到具體情況而苦惱時,衛星發射後的第三天,國內某家廣播電台驀然拋出一篇《太空奧秘奪桂冠》的廣播稿;次日,北京某報又刊登了《我國第九顆人造衛星》的文章,並附有3顆人造衛星圖樣的衛星總裝車間工人進行總裝時的照片。兩篇文章將3顆人造地球衛星的運行軌道、無線電遙控頻率等無所保留地和盤托出,將我國火箭發射、衛星研製和發展的秘密一覽無餘地暴露出去了。境外情報機關如獲至寶,我國軍工部門則大驚失色,叫苦不迭。後來查明,這兩篇文章的作者都是原某部門的一位工程師,電台與報刊發表時又未按規定送審,以至釀成我國新聞報道中一次最嚴重的泄密事件。

北京某報紙曾發表過某記者寫的《奧運金牌也有他們的一份貢獻》的稿件,把我乒乓球隊研究的雙打“製勝法”、楊文意和教練陳運鵬悉心數年研究出的“加長劃水幅度,劃水過程均勻加力”的成果、帆板銅牌獲得者張小冬使用的由青島海洋大學與國家體委共同攻關的“手持電子風速風向儀”等情況作了一一詳盡細致、全麵深刻的“紀實報道”。文章倒是耐看,卻把我國體育界殫精竭慮耗盡心血換來的成果全部泄露出去了,讓別人白揀便宜。

說起新聞泄密,被國際學術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功勳科學家袁隆平便老淚縱橫。雜交水稻是人類水稻種植史上的一大創舉,日本、美國、菲律賓等許多國家的農業科學家都進行過研究,但一直未獲得成功。以袁隆平為首的中國農業科技工作者經過幾十年嘔心瀝血的研究,終於在70年代中期培育成功了雜交水稻新品種,使我國的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這項衝破了水稻雜交育種禁區、填補了全世界育種科學空白的科研成果,每年為國家增產糧食百多億公斤,從而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美、日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絡繹不絕地來華參觀訪問,有一國家甚至不惜一切手段想獲得相關資料。

然而,這項掀起了第二次綠色革命浪潮的科研成果,卻也被一些報刊泄密了。一些報刊連篇累牘地發表有關該項技術的宣傳文章,有關部門為了推廣該項技術,大量印發技術資料,有人甚至將技術資料帶到設在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散發,有的地方則免費為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培訓專業技術人才,全然沒有絲毫保密意識和保密概念,更沒有專利概念。後來,國家有關部門將該項技術選定為我國建國以來的第一個專利技術出口項目,卻無人問津。有一家外國公司最初曾多次要求引進該技術,此時也不要了,並且拿出從我國公開發行的報刊上收集到的60多篇資料說,你們早已將技術公開了,有誰還會對專利再感興趣?我國種子公司去向美國某公司申請專利時,美方拿出了大陸發表的50多篇有關文章給我國代表看。這些文章大多數是我國內科技報刊有關雜交水稻的報道,內容詳盡具體,百無禁忌,甚至連一些極細致的技術細節也不曾遺漏。結果,我國隻申請到僅占1/60的花期相遇措施單項專利,其他技術專利均未獲得。實際上,“花期相遇措施”這一技術也擴散過,隻是美國人沒有看到這份材料罷了。得到這一消息,曆經多少坎坷多少磨難才培育成功了雜交水稻的袁隆平怎麼不老淚縱橫,難過至極呢?

據有關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新聞出版工作中的泄密事件不斷發生,並且泄密範圍廣、影響大、後果嚴重,這再一次告誡新聞工作者,切不可隻顧文章生動、耐看,而毫無節製地把有關的機密內容也一起捅出去,給國家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要了“麵子”丟了“票子”

1982年4月,國家級重大發明——“兩步發酵法生產維生素C”通過鑒定。它是我國在維生素生產史上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它的問世,引起了國際醫藥界的普遍關注。

世界上兩大產藥國瑞士某藥廠和美國某藥廠立即聞風而至,同時派人來中國,競相出高價要買下這項技術成果。兩國為此展開了激烈的角逐。

沒想到,一星期後,爭得臉紅脖子粗的兩國代表“和氣生財”,得意地回老家去了。

中國人困惑不解:這是為什麼?難道他們都不要這項技術成果了?後來才知道,他們隻花了幾毛錢就搞到了這項技術成果,原來,他們得到了幾期某學院學刊,有一期學刊上登載了“兩步發酵法生產維生素C”的一篇論文,該論文已將全部研製過程、細節、配方、劑量刊登無遺,稍有一點化學常識的人,隻要按論文介紹的步驟和程序去做,就像按菜譜炒菜一樣簡單。我國科研人員花費多年心血研製出來的成果,卻被他們輕而易舉地白揀了一個大便宜。

白揀了便宜的外國人還不無得意地諷刺中國人:“要想搞到中國的專利技術或科研成果,無須花什麼大價錢,更沒有必要簽訂什麼合同,隻要買一二本雜誌就可以得到!”

這不完全是外國人說大話,像這種隻要花一本雜誌的錢就搞到一個情報、搞走一項技術的事並非罕見。90年代初,某外國情報機關也隻用了8角錢,“買”走了一份“揭秘”報告。

攤開我國地圖,從東北向西南,自東南向西北畫出兩條直線,線的交會點即為蘭州。作為新興工業城市,如今這裏高樓林立,車鳴機吼,演奏出一曲蓬勃發展的樂章。

然而,就是這樣一座城市,竟突然“消失”了,這件事引起了西方某大國的“關注”。他們專門派出一個多學科“專家”代表團飛抵蘭州“考察”……

這事說來蹊蹺。1990年冬季的一天,西方一大國的情報人員照例將衛星拍攝到的膠片輸入計算機,當地形複原圖在大屏幕上顯示出來時,一張照片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原來這是我國內陸城市蘭州的俯瞰圖,奇怪的是蘭州在地圖上不見了。經過計算機反複甄別,程序無差錯,調整衛星運行軌道再次拍攝,蘭州依然不見蹤跡。情報人員即向有關部門報告:中國蘭州突然消失。一時引起種種猜測,最後他們“認定”是中國正在試驗一種城市偽裝的新方法。為了證實這種判斷,該國秘密組織了由各類專家組成的“旅遊”團休,急飛我國。

這一行人到達蘭州後,立即從天空到陸地,從空氣到河水,廣泛采集標本進行分析、調查……他們製定了一個龐大的考察計劃,一心要把中國的“城市偽裝方法”搞到手。但經過仔細研究,他們竟沒有找到半點中國的“城市偽裝方法”。正在這些專家們為“考察”沒有進展異常焦急卻又束手無策時,我國出版的某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蘭州緣何‘突然消失’”的學術論文,撰文者是一位專事環境與保護方麵研究的專家。文章指出:蘭州是座重工業城市,工業排放出來的廢氣籠罩著整個城市四周和上空,形成了一個大而密的塵雲團,且由於蘭州所處特殊的地理環境,東西狹長,四麵環山,汙染雲團難以飄散,以至於從空中俯視時,偌大個城市被“偽裝”起來,連最先進的偵察衛星也發現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