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看不見的陣線(1)(1 / 3)

就在我們手忙腳亂地應付國際經濟間諜的時候,國內的企業之間也掀起了一場沒有硝煙的竊密與反竊密之戰——

有的派遣“特工”打入“敵人”內部竊取商業秘密,有的“策反”對方人員騙取經濟情報……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裏,商業秘密是企業生存的基礎、競爭的砝碼。於是,一些企業和個人自覺或不自覺地用走入旁門左道,竊取他人的商業秘密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種。

隨著市場經濟大潮席卷中華大地,經濟和技術的競爭日益激烈。在這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時代,許多企業和個人以正確的經營決策、頑強的拚搏精神、先進的科學技術贏得了市場,贏得了競爭的勝利。但也有一些企業和個人麵對洶湧而來的市場經濟大潮束手無策,在急不可耐的躁動中,走入了旁門左道,竊取他人的商業秘密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種。以至當代的中國商界,不說是諜影紛呈,也是“鼴鼠”頻出!

中國企業也學會了玩竊密的把戲,這是我們不敢相信但又使我們不能不信的事實:撿破爛的成了競爭對手收買的“垃圾間諜”;公關小姐是另一企業安插進來“臥底”的“內線”;參觀學習的幕後是竊密的勾當;“星期天工程師”的背後是技術成果的“走私”……明盜暗竊,內偷外騙,形成一道看不見的陣線。

沒有什麼時候比現在的中國人更加感受到商業秘密的重要。現在的市場競爭,早已不是改革開放初期那種物質短缺時代簡單的產量競爭,而是集中在產品的科技含量與營銷策略上。經過十多年市場經濟大潮的洗禮,許多同類型的企業設備已基本一致,原料也基本一樣,但產品卻千差萬別,良莠不齊,關鍵就在於其科技含量與營銷策略的不同。嚴峻的現實,迫使大多數企業開始潛心提高自己產品的科技含量,改進自己的營銷策略。但也有少部分企業則走上了竊密的道路,他們認為這是一條捷徑,是一個成本低、見效快、效益好的方法,殊不知這也是一條既不合法也不光彩的歪門邪道。在國外,大部分國家都把“用非法手段竊取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視為經濟間諜行為,無論你是一個拾破爛的老太太還是駐外大使,都有可能受到“從事經濟間諜活動”的指控,從而鋃鐺入獄。我國的法律雖然沒有明確經濟間諜的概念,但卻是絕對禁止采用任何非法手段竊取他人商業秘密的。這一點似乎還沒有引起中國人的足夠認識。許多人把竊密行為僅僅是視為一種不道德的商業競爭手段,而忽視了其違法性。這也是當前竊密案件頻頻發生的一個主要原因。

任何時代任何國家有光明正道,也不免有旁門左道,這便是所有國家都必須有一整套完整的法律對人們的行為進行規範的緣由。尤其是在市場的競爭中,旁門左道因為與金錢和利潤直接相關,以至再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也同樣存在著不正當競爭的勾當。中國目前出現的侵犯商業秘密現象,雖然是於法不容於理不合,但我們也沒有必要大驚失色。首要的是我們要先認識侵犯商業秘密的形式,進而製定出防止商業秘密被竊取的措施。

一、不法企業也學會了竊密的把戲

明盜暗竊何時休

十多年前,人們想到的偷盜,除了錢就是物,而現在的企業界,讓人最可怕的則是偷技術、盜秘密。因為技術的外流與秘密的泄露,是對現代企業最致命的打擊。

崔克明經過努力學習,獲得了醫學、哲學等學科的學位,但他在心理學方麵卻顯得未入門道。3年前,他主持山西某市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工作後,投入數十萬元研究抗癌培養基“白細胞介素”。不久,工程菌培養出來了,科研工作進展順利。

這時,一位在北京一家大醫院工作的“老鄉”與他相識了。這位“老鄉”考察了崔克明的研究所以後表示,隻需20天時間,他能讓崔克明的研究上一個檔次。

“人才”、“夠哥們”,崔克明似乎找到了“知音”,連忙與這位“老鄉”草擬了一份協議,“老鄉”幫助他上“檔次”,他給“老鄉”相應的報酬。

誰知這位“老鄉”卻不管什麼“親不親故鄉人”之類的古訓,他拿走了崔克明的工程菌後,立即在北京以技術入股的形式,由他人投資200萬元合辦工廠。而這時的崔克明還憑著“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信念,把一台平麵直角的大彩電往“老鄉”家裏送。

真相大白之後,一紙雙方簽名的辦議無異於一張廢紙。

為了討個公道,崔克明來到北京,在這裏辦起了一家公司,希望用真正的產品與“老鄉”競爭。然而,事情並不那麼簡單,公司需要場地設備,工作人員必須衣食住行,這一切哪一樣也缺不了錢。而法律也無法給他撐腰,因為他的“老鄉”擁有的技術不是直接偷的,而是他本人拱手相“送”的,這其中的糾葛,誰又能分得明白呢?

崔克明忍痛放下了手中的研究,隻好轉向開發另外的產品了。

筆者家鄉有一家民辦科研所,是由三名大學畢業生白手起家辦起來的。有一次,他們花了一年多時間,研製出一種獨特的“摔炮”。這種“摔炮”形似鞭炮,但卻不需要引線,也不需點火,摔、撚、踩、扔均可發出“叭叭”的鞭炮聲,並且無火光、無硝煙,既安全又不汙染環境,因此頗受市場歡迎。在研製過程中,他們吃盡了苦頭,光配方就試驗了200多種。尤其是其中一種原料配比特別關鍵,配比高了能引燃摔炮,釀出事故,配比低了摔炮又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摔響。有一次他們配料時由於濃度過高引起原料爆炸,有一個人的手燒傷了,有一個人的眼睛差一點被炸瞎。

他們千辛萬苦搞出這項產品後,一方麵自己生產,另一方麵準備在小範圍內進行技術轉讓,以便讓他們的產品遍地開花,也以此提高研究所的知名度。在技術轉讓過程中,他們相當苛刻:一是隻轉讓給鄉辦或村辦小型企業;二是要有縣科委的推薦信;三是請司法部門公證,被轉讓方不得向第三者擴散技術秘密。

他們以為這樣既不會衝擊本身的生產,又能獲取一定的技術轉讓費,誰知大意失荊州。有一天,兩名衣衫破舊、土裏土氣的人手持浙江某縣介紹信來到了研究所,聲稱他們是一家鄉辦殘疾人鞭炮廠,由於許多地方禁放鞭炮,工廠瀕臨倒閉。前不久他們從報刊上得知轉讓摔炮生產技術的廣告,便立即趕來了,無論如何請向他們轉讓技術,以救活工廠。

這三名大學生見他們可憐巴巴的樣子,頓生憐憫之情,當即答應轉讓技術,並對轉讓費減半收取。

一個星期後,那兩人學到技術後回去了,三名大學生也鬆了一口氣,還以為做了一件好事,救活了一個殘疾人工廠。誰知十餘天後,全國許多報刊登出了浙江××科技產品開發部轉讓摔炮生產技術的廣告,他們大惑不解。又過了幾天,連他們自己所在的縣城裏,也貼滿了這個開發部的廣告。由於其轉讓費略低於這家研究所,一些本來要到該縣研究所來轉讓技術的,見還有便宜的,連忙轉身去了浙江。

研究所派人根據廣告地址找到浙江某縣,才發現這是那兩個冒稱殘疾人工廠職工的人一手操縱的。他們偽造介紹信與各種證明,騙取了研究所的信任,以至連法律公證的程序也被免了。學到技術後,他們並不想自己生產,而是大肆向外轉讓,賺取轉讓費。望著那兩個曾經裝著可憐巴巴的、土裏土氣的“技術騙子”如今西裝革履、氣宇軒昂地接待來人,他們不禁有如吞蒼蠅之感,但又無可奈何,隻好苦笑著打道回府了。

其實還有比這更加邪乎的事情。

某鄉鎮企業(簡稱甲廠)生產球磨機用的球墨鑄鐵球,其質量一直過不了關,不少用戶反映使用這種球墨鑄鐵球磨損得太快,而且常有球體碎裂的情況。因此對甲廠的訂貨也就日見其少。甲廠很著急,想方設法要解決產品質量不過關的問題,但一直進展不大。

甲廠有名職工王某,說他認識某鑄造廠(簡稱乙廠)的一名代工程師,他對球墨鑄鐵球很有研究,找他來準行。

甲廠連忙派王某等二人攜厚禮去拜訪代工程師,但代工程師認為,甲廠和乙廠是市場上的競爭對手,而他是乙廠的技術關鍵人物,如果他將技術關鍵問題告訴了甲廠,乙廠肯定會責怪他,於是,他婉言謝絕了甲廠的禮物和要求。

甲廠見套不到代工程師的技術,便準備再想辦法。但方圓一大片地區的同類型工廠,也就乙廠的產品質量強些,如果不從乙廠弄到技術,本廠的產品質量就難以提高。怎麼辦呢?代工程師講究原則,不宜強攻,隻能計取。幾經籌劃,他們想出了一條“妙計”。

原來代工程師好喝兩杯酒,雖然喝了之後並不大影響工作,可他暈暈乎乎時,常常對周圍的環境和人都不大認得,以至鬧出過幾次他喝酒後錯進別人家裏的笑話。於是,甲廠用高薪將乙廠的一個與代工程師相熟的普通翻砂工康某挖來,然後又出錢讓一個與代工程師關係不錯的鄉幹部找機會請代工喝酒。兩人都喝得暈頭暈腦時,鄉幹部說他頭暈先回去睡覺去了,而這時康某則故意大驚小怪的跑來找代工,說不好了,廠裏剛化了一爐鐵水,但值班的技術員沒來,工人不知道怎麼做,請代工趕緊回廠看看,說著就把代工拉上了車。

代工已喝得迷迷糊糊了,看這個人麵熟,記得是本廠的,就跟著到了甲廠的車間,然後告訴工人應怎麼怎麼辦。然後甲廠又派人假意熱情地把代工送回了宿舍休息。此事代工一點也不知道,以為是為本廠解決了一個技術問題。

代工誤幫甲廠解決技術問題,從而泄露了技術秘密後,過了兩三個月,甲廠的產品質量上去了,用戶不再提意見了,而且還增加了許多新客戶。而乙廠的產品卻沒那麼好賣了,廠裏趕緊查找原因,發現甲廠的產品質量確實明顯提高了。他們怎麼能在這短短的幾個月就解決了技術問題呢?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才知道是甲廠用計策騙了代工給他們當了一回“技術指導”。

乙廠一紙訴狀,以甲廠用欺騙手段偷取技術秘密到法院告了甲廠一狀。甲廠辯稱是乙廠的代工程師喝醉了酒主動到我廠的,這是他本人的過錯,與他們無關。但法院經過調查,認定甲廠利用了欺騙手段,使乙廠的代工誤以為是在為本廠幹活,致使技術秘密被甲廠獲知。這是屬於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用非法手段竊取他人技術秘密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是一種侵權,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鑒於乙廠的技術秘密已被甲廠部分獲悉,法院調解,讓甲廠出資將乙廠的技術秘密全部買下來。

某醬油廠生產的寶塔牌醬油用料精選,製作講究,加之以獨特的工藝釀造,深受消費者的歡迎。醬油廠決定擴大寶塔牌醬油的產量,向銀行貸款200萬元購置了生產設備和檢測儀器。廠裏利用這批貸款,原計劃一年內土建和設備安裝都能完成,兩年內收回投資成本,但由於受市場變化的影響,兩年過去了,投資的成本隻收回了1/4。銀行一天緊似一天地催債,最後下通牒,3天之內立即歸還貸款,否則就要凍結你廠的戶頭,凡是進來的款項都劃到我行,並不再貸款給你們了。醬油廠負責人忙說好話,如果你們凍結我廠的帳戶,我們的企業就要垮了,能不能寬容幾個月?銀行則說:這可以商量,但有一個條件,隻要你們把寶塔牌醬油的原料配方和生產工藝告訴我們,就給你們繼續貸款,而且給你們享受最低的利息。原來,銀行下麵有個勞動服務公司也辦了一家醬油廠,但生產的醬油質量遠遠低於寶塔牌醬油,他們很早就想得到寶塔牌醬油的配方和生產工藝。這次正好遇上醬油廠不能按時還貸,便串通銀行進行要挾。

醬油廠經過反複考慮,仍不想將寶塔牌醬油的配方和生產工藝告訴銀行,因為這一秘密擴散出去後,他們廠的技術優勢便不複存在了,他們將會比現在更加困難。銀行見醬油廠不肯交出配方和生產工藝,立即凍結了他們的帳戶,使醬油廠的對外資金往來全部癱瘓,產品賣不出去,原料買不進來,企業處於停工的狀態。直到醬油廠上訴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確認銀行采用脅迫手段強行獲取他人的技術秘密已構成了不正當競爭,責令銀行立即停止對醬油廠的脅迫做法,才使醬油廠解脫了出來。

參觀學習的幕後戲

參觀、學習是過去中國報刊上出現頻率較高的兩個詞。在南來北往的人流中,許多政府官員、企業界人士懷裏都揣著一張赴××地參觀或學習的介紹信,擠火車、乘飛機,行色匆匆。鼎盛時期無疑是當年學大寨、學大慶時,全國包括村幹部在內的大大小小的官員們,幾乎很少人沒到大寨參觀過,很少人沒到大慶學習過。

通過參觀、學習,學習別人的長處,汲取別人的優點,以相互交流、取長補短,這對於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參觀、學習一度成為中國開展學典型、趕先進的一種好形式。

但是,在經濟交往中的參觀、學習,卻遠沒有政治活動中的參觀、學習那麼簡單。尤其是市場競爭相當激烈的現代,一些人的參觀、學習,已異化為竊取商業秘密的一種手段。18世紀60年代,英國發生了從紡織業開始的工業革命,英國的紡織工業突飛猛進,遙遙領先於世界各國。兩百多年來,西方國家的經濟間諜都在千方百計竊取英國的紡織工業技術。英國為了保持自己的壟斷地位,嚴禁輸出有關的技術,但還是防不勝防。美國的山姆·施奈德等人就曾借參觀一家英國紡織廠之機,偷偷繪製了工廠的生產流程草圖,回國後便建立了一家先進的紡織廠,成為英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