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單位與單位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並沒有根本利益的衝突,相互之間進行一些學習與交流,不僅是合乎情理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社會主義社會也是一個需要競爭的社會,失去了競爭,就失去了活力,失去了生機,甚至失去了社會進步與科技發展的動力。我們都還記得,在那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時代裏,企業隻根據上級的指令性計劃生產,互相之間沒有競爭,表麵上看是一團和氣,其實質卻是一潭死水。某企業搞出了一個新產品,東南西北的企業便一窩蜂地去“參觀”、“學習”,然後照搬回去,在全國遍地開花,以至同類型企業的產品都是大同小異,毫無特色。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市場競爭原則,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這就給那些習慣於“參觀”、“學習”以及照搬他人的經驗與技術的某些企業帶來了難題。社會主義社會提倡企業之間加強交流與合作,但不允許以參觀學習之名投機取巧,竊取他人的商業秘密。
對於這一點,許多中國企業似乎還沒有足夠的認識,有人還在借用參觀學習剽竊他人的秘密,而許多的企業也還在以接待絡繹不絕的參觀學習者為榮幸,毫無戒備地將自己的商業秘密暴露在參觀學習者的麵前。有人會說這是一種扶持同行、促進共同發展的大公無私精神,其實這破壞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基本原則,影響了市場體係的規範和技術法規的實施,與社會主義社會的團結合作精神是並不相同的兩碼事。
有一家染料化工廠便品嚐到了無原則地參觀學習的苦果。這家化工廠因管理嚴格、生產穩定、企業效益較好,引來了四麵八方的各路參觀者,一時間,到處是眾星捧月般的恭維與讚歎。
這天,他們接待了外地的一個工業考察團。這個考察團是兩市政府間為進行工業聯誼活動專門組織的。考察團此行的目的是學習該廠的管理經驗。
廠長把企業的全部管理經驗介紹給客人後,就領著考察團到各個車間參觀。當考察團來到一個染料車間時,車間主任一邊領路,一邊詳細地介紹產品生產情況。車間主任不無自豪地介紹說:“我們車間的染料A在國內技術領先,別的廠家的染料A質量都不及我們。”
“他們差在哪裏呢?”考察團的一位同行問。
“差在配方上。雖然各廠配方基本相同,但有一種很容易買到的‘中間體’,我們加上了,他們卻沒有加。”車間主任的話一出口,就覺得失言。因為染料A的生產技術,該廠規定要“絕對保密”,全廠隻有幾個人知道。但話已出口又收不回來,他隻好補充說:“當然還有配料比、操作參數等都比別人技高一籌。”
問車間主任的是考察團裏的一位工業局長。他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想了解這方麵的情報,好把他們地區染料廠生產的染料A質量搞上去。因為他們早就知道這個廠家的染料A質量高,但苦於不知其中的奧秘。這次一句問話,便誘使車間主任泄露了天機。
考察團回去後,幾個月後就在染料市場上推出了染料A的第二代產品染料AA,質量比染料A還高出一籌,令這家“熱情好客”的染料化工廠悔恨不已,但又無可奈何。而那位局長還帶著他們染料廠廠長專門來給這位車間主任送來了一張5萬元的支票,作為“情報費”,讓這位車間主任哭笑不得,隻恨自己粗心大意泄露了機密。
有家鄉鎮製革廠也是因一次參觀而泄露天機,從此一蹶不振的。這是一家曾經瀕臨倒閉的製革廠,一年前在某大學幾名教授的幫助下,創造了一種新的製革工藝,由這種工藝生產的皮革製品柔軟而又挺括,輕薄而又耐磨,很快在市場上形成銷售熱點,該廠也因此而起死回生,越辦越紅火。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這家製革廠的重振雄姿,引起了該縣十多家同類型製革廠的嫉妒,他們一心想撈取該廠的秘密工藝。但這家製革廠早有防備,不管是哪家的“兄弟”單位或“友好”企業要來參觀學習,都被他們婉言謝絕,實在推不脫,也隻準在成品車間轉一圈,而關鍵的鞣革車間則對外封鎖得嚴嚴的,外人誰也不能接近。
但這一次他們犯難了,全縣召開鄉鎮企業流動現場會,把他們這個廠作為“起死回生”的典型,要向全縣推廣,讓全縣的鄉鎮企業都來學習他們“勇於開拓,敢於競爭”的進取精神。這一下可難住了廠長:縣裏把他們作為先進典型,縣長要帶各企業負責人來學習他們的經驗,他們怎麼也不能關了廠門不讓進;但這次參觀者中有許多製革企業的同行,讓他們來走一圈,說不定廠裏的新工藝就盡人皆知了。廠長向縣長彙報了他的顧慮,縣長滿臉不高興:“不要把人家想得那麼卑鄙,這次到你們廠參觀學習,主要是學習你們的進取精神與管理經驗,人家怎麼會一下就學走了你們的技術?”
廠長無可奈何,隻好點頭答應,回廠後還安排了秘書寫標語、掛橫幅:“熱烈歡迎上級領導和兄弟單位來我廠參觀指導!”當然暗中對鞣革車間做了一些“秘密安排”,盡量不讓參觀者接近關鍵生產部位。
到參觀那天,縣長帶了幾十名鄉鎮企業廠長來到製革廠,由廠長陪著參觀各車間。廠長要緊跟在縣長的身邊不斷接受縣長的詢問,而那些同行廠長則趁機走到了關鍵生產部位。許多技術秘密,一般人看起來高深莫測,但在行家的眼裏,則一目了然。僅僅兩個多月後,該縣的另外幾家製革廠,都掌握到了這家製革廠花大本錢創造的新工藝,開發出了同樣質量的新產品。這家製革廠因此失去了競爭優勢而又陷入了困境。
如果那家企業麵對“兄弟”單位掛出“謝絕參觀”的牌子,我們能責怪他們自私嗎?
聯營:多少秘密從中泄
企業之間的聯合經營,是市場經濟體製裏一種很普遍的經營形式,它通過資金、技術、市場的相互合作與相互補充,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形成規模化和集約化的經營格局。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麵性,聯營在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同時,也往往帶來一些糾紛,過去集中在利益分配上,現在卻逐漸轉向了商業秘密的掌握和使用方麵。由於這是無形的資產,不能裝在倉庫裏,也不能鎖進保險櫃,往往就存在某些技術人員的大腦中,這自然給聯營管理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
某鄉鎮有一家暖氣片生產廠家,兩年前與該縣機械廠合作開發了一種節能高效的新型暖氣片。當時暖氣片廠出廠房,機械廠投入資金和技術力量,雙方在合同上約定,開發的產品技術所有權歸機械廠,暖氣片廠如果需要使用這項技術時,由機械廠派人操作,暖氣片廠可優惠利用。新產品開發出來後,根據合同規定,機械廠派了3個技術人員去暖氣片廠幫助生產新型暖氣片。一年的時間過去了,雙方合作得很好,兩個廠家生產的新產品在市場上都很暢銷。一些鄉鎮企業見此便慕名而來,他們找到暖氣片廠,請求暖氣片廠將生產這種暖氣片的技術進行有償轉讓。暖氣片廠也很想賺這種“鬆活”錢,無奈這項技術所有權歸機械廠不說,他們自己也不懂具體操作,技術問題都是由機械廠派的技術人員負責。但他們又不願放棄這到嘴邊的肥肉,便千方百計在這3個派來的技術人員身上下功夫,又是請喝酒,又是請釣魚,收買、拉攏帶威脅,終於搞到了這項技術,並立即向外地幾家鄉鎮企業進行了有償轉讓。
機械廠發現暖氣片廠沒有遵守合同的規定,用不正當手段偷取了生產技術不算,還私自賣給他人,雙方遂起糾紛。機械廠撤回了派出支援的技術人員,並通知暖氣片廠不得再使用這項技術。但暖氣片廠認為這項技術是兩家共同開發的,他們也有權支配,於是仍我行我素,繼續生產。官司打到法院,最後以暖氣片廠賠償機械廠經濟損失20萬元、支付技術轉讓費30萬元才結束這起高高興興合作、吵吵鬧鬧分手的技術糾紛。
某電話機生產廠家為了適應市場對電話需求量劇增的現實,在某地與一電子元件廠生產次要部件並負責組裝。為了保證質量,電話機廠專門派出了兩名技術人員作技術指導。
電子元件廠以前是一個處於半停產狀態的企業,接到聯營生產電話機的業務後,迅速起死回生,企業效益成倍增加。麵對市場對電話機的大量需求,該廠逐漸不滿足於給他人“敲邊鼓”、“打下手”了,而想獨立生產電話機。為此,他們以高薪支付“技術谘詢費”的方法,從電話機廠派來的技術員身上套取了電話機關鍵部件的生產技術。從此,他們一邊與電話機廠聯營生產電話機,一邊捎帶著幹“私活”。直到一半年後,電話機廠才發現,市場上突然冒出了許多打著該廠牌子的電話機。開始還以為是哪個地下工廠的冒牌貨,派人一查,卻是他們自己聯營廠私自生產的。電話機廠立即終止了與電子元件廠的聯營,停止了電話機主要部件的供應,但這家電子元件廠卻照舊紅紅火火地生產,因為他們已掌握了全部的生產技術,大有與這老牌電話機廠一比高低之勢。
利用聯營竊取技術秘密,令許多擁有重要技術秘密但又需要聯營生產的企業感到頭痛不已,而共同擁有的技術秘密如何公平、合理地使用,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某化工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與某化工研究所合作開發了一種新型的膠水。因為我國目前製鞋工業所用的膠水要麼從國外進口,要麼使用國內少數幾家大廠的產品,這些產品的性能和價格不太理想。這兩家單位遂決定聯合開發一種性能優良的產品。雙方在合同中約定,開發出來的產品的所有權屬於雙方共同所有,任何一方都無權自行轉讓或允許他人使用;產品的銷售利潤給研究所分成10%,以補償其在研究開發中的貢獻。
一年後,新型膠水終於研製成功了。因為是研究部門和生產企業聯合開發,成品價格低,很受各鞋廠的歡迎。研究所見這種膠水在市場上銷路這麼好,就想自己也利用它發點財。可自己是研究所,沒有生產能力,他們便瞞著化工公司,將配方賣給了外地的幾家化工企業,共賺了140萬元。這些得到配方的化工企業大量生產這種膠水,質量良莠不分,但都打著該研究所開發成果的旗號,使用同一種產品的名稱,使人真假難辨,影響了化工公司產品的信譽,並影響了其產品的銷售。
化工公司的產品銷售受到影響後,開始還以為是其他的廠家也搞出了什麼新產品,後來在市場上調查,才知道是研究所擅自把配方賣給了好幾家化工企業,便立即向研究所提出:不經雙方同意就把配方賣給他人是違反合同的行為,其他的化工企業因為掌握了這種配方,直接影響到本公司的產品銷售,減少了公司的利潤。因此,研究所應作出賠償,並且把非法技術轉讓的收入分給公司一半。研究所則稱,這項技術是以我們為主開發的,我們有權把它轉讓給他人使用。化工公司見其不講理,就停止向研究所支付銷售利潤的10%。一對合作夥伴,遂成生死仇敵。
企業之間不能缺少聯營與合作,但在聯營與合作中如何保護和公平使用商業秘密,則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我們不能因為有人利用聯營合作竊取商業秘密就因噎廢食,一概終止聯營與合作,我們也不能草率從事,毫無戒備。加強聯營合作中的技術保密,嚴格遵守技術法規,公平使用技術成果,這是聯營合作企業需要共同履行的基本規則。
二、機關算盡為竊密
“女子特工”大顯身手
在國際間諜組織中,女子特工一直是最活躍的“王牌”,她們用女人鮮豔的笑靨、豐腴的肉體攻下一道道堅硬的防線,獲取一個個重要的情報。在中國的現代商戰中,“女子特工”雖然沒有經過正規的“性諜報術”的訓練,但她們以誘人的胴體作“武器”,同樣也是披荊斬棘,所向披靡。劉小姐是南方人,聰明能幹,溫柔漂亮。憑著這優裕的條件,她被在廣東大亞灣某經營房地產業的S公司聘任為總經理秘書。這個見了人嘴角就漾著兩朵花的俊俏女子,對總經理惟命是從,鞍前馬後,陪總經理出入燈紅酒綠的大酒家、夜總會,很快搏得了總經理的歡心。有這麼一位漂亮、溫柔、善解人意的倩女子在身邊,總經理是心情舒暢,意氣風發。這樣她上任不滿一個月,就被總經理視為“心腹”,不僅將月薪提高到2000元,而且能接觸甚至參與公司裏一些重大機密事項,使她對S公司的高層內幕、決策意向了如指掌。
總經理身邊有了個漂亮溫柔的女秘書,心情固然舒暢,但生意卻越來越感到不順手,尤其是在與K公司的競爭中處處被動。直到有一次他意外地發現劉小姐與K公司的人秘密接頭,才恍然大悟,他這位柔眉情波的“心腹”女秘書,竟是受K公司指派到S公司“臥底”的“女子特工”。她每月從K公司領取3000元的津貼,源源不斷地把S公司的高層內幕、決策意向等商業秘密透露給了K公司,使S公司的許多行動都處在被動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