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某縣生產的曲酒獨具風味,頗受消費者歡迎。鄰縣有家酒廠為了獲取秘密配方,通過賄賂曲酒廠的一名辦公室人員,將本廠一名職工安插到該曲酒廠當“飼養員”。這家曲酒廠喂了20多頭豬,主要是用釀酒的酒糟喂養,這名“飼養員”從中輕而易舉地獲得了該廠獨創的曲酒配方。直到幾個月後,這名“飼養員”不辭而別,這家曲酒廠才發現,市場上一種新牌號的曲酒正與之大爭市場。
喜歡看間諜片的讀者一定對以上的故事情節不感到陌生:這不是間諜們常用的“臥底”嗎?中國的經濟領域裏,怎麼也能嫻熟地運用上了間諜們的“臥底”方法呢?
這不奇怪,為了獲取情報,掌握秘密,許多企業和個人可以不擇手段,“臥底”隻是其中的一種手段罷了。
“臥底”古代兵法稱為“用間”,並有“一間抵萬兵”之說。《孫子兵法·用間》中,便有“殷之興也,伊摯在夏;用之興也,呂牙在殷”的說法。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一些中國的企業和個人,雖然來不及去精通《孫子兵法》,但也無師自通地運用了“用間”、“臥底”之術,使本已激烈的市場更加波瀾壯闊、驚心動魄。
某市食品廠生產的餅幹質量不過關,銷售形勢每況愈下,工廠麵臨倒閉。市政府要求食品廠迅速更新產品,提高質量,搶奪市場。該廠領導一琢磨,憑本廠的技術水平,很難在短時期內搞出受市場歡迎的新產品來。想來想去,唯有走“偷”別人產品的路了。
該廠領導把這一特殊任務交給了技術科董科長,限他半年拿出新產品來。董科長開始派出幾名技術人員到幾家有名的食品廠去“學習”,但人家戒備森嚴,無法掌握到他們的先進技術。
董科長十分著急,決定親自出馬,“打入敵人心髒”。他找到了一個在廣東有親戚的朋友,求他把自己介紹給了廣東的親戚,然後在這朋友親戚的幫助下,隱姓埋名當了廣東一家大食品廠的臨時工。他在這家工廠勤勤懇懇工作,誰也沒有料到這名“打工仔”會另有所圖。一個多月後,董科長在廠家沒有防備的情況下,逐漸摸清了該廠餅幹的生產工藝和所需原料。不久後,董科長返回原籍,借鑒人家的工藝,推出了低糖、低油、特薄、特脆的新餅幹。產品一上市,立刻受到歡迎,不僅暢銷於本省,而且還占領了東北,打入了河北、內蒙古等省區。由於其產品特性與廣東那家食品廠的產品相似,兩家形成鼎足相爭的局麵。
東南沿海某縣有家鄉鎮電纜廠,由於技術力量單薄,產品基本上都不符合國家標準,被當地技術監督部門勒令限期改進。該廠自知自己無能力一下子提高產品質量,要花大筆錢去買技術又覺得不合算。正在為難之際,另一家縣屬電纜廠因業務擴大,需要向社會上招收一批熟練工人。該鄉鎮電纜廠覺得這是一個打入縣電纜廠“偷學”技術的好機會,便挑選了幾名技術員以“下崗工人”的身份去應聘,果然被招聘進廠。這幾名技術員進廠後,被分別安排在幾個車間。他們利用在車間工作的機會,各自掌握了所在車間的生產工藝與流程,下班後便湊在一起揣摩、核計,終於掌握了該廠電纜生產的關鍵技術,然後找一個借口回到鄉鎮電纜廠,這時縣電纜廠才如夢方醒,但為時已晚。
當然,“臥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人剛打進去就被發現了,而有的人打進去後卻反而被對方“策反”了,技術未偷到,反而連人也丟了,真正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某縣陶瓷廠生產的“蓮花”牌描金青花白瓷係列茶具素以瓷質細膩明亮、造型美觀著稱,無論是消費者還是經銷者對這種產品都很滿意,不少陶瓷生產廠家也生產同樣的描金青花係列白瓷茶具,但從外觀上看總有些粗糙,不如該陶瓷廠的產品那麼順眼,其市場銷售自然也就遠遠趕不上這家陶瓷廠了。
鄰近某市一家陶瓷廠從國外進口了一套先進的陶瓷器皿生產機械,可產品的質量仍達不到那家縣陶瓷廠的水平。該廠想自己的機械是第一流的,如果能把那家陶瓷廠的技術關鍵學到手,那麼他們的產品就在市場上無人敢敵了。於是他們施了一個苦肉計,把廠裏的兩個技術骨幹以違反勞動紀律為由給開除了。這兩人就到處托人去縣陶瓷廠活動,終於被該廠錄用。因為其本身就是搞技術工作的,對陶瓷的生產程序、生產工藝、具體操作都非常熟悉,所以在工作中做得很出色,該縣陶瓷廠唯才是用,對這兩人很快委以重任。經過一年多學習與摸索,他們終於掌握了生產描金青花白瓷的最關鍵技術。這時他們原在的市陶瓷廠指令他們辭職帶技術回廠,但這兩人認為這家縣陶瓷廠待自己不錯,如果離開而且是帶著偷到的技術離開就太對不起縣陶瓷廠了,而且傳出去也不光彩,人家會說自己成了間諜。於是他們就拒絕了回市陶瓷廠的要求。市陶瓷廠對此自然不依,他們說當初我們派你們去縣陶瓷廠是去偷學人家技術的,廠裏給你們發了補助,給了多方麵的照顧,現在你們學到了技術就不回來了,這怎麼行?這兩人對廠裏說,不是我們不想回去,實在是現在的市場競爭越來越走向法製化,讓我們把人家的技術偷回去,一不光彩,二不合法。該廠則強調說,你們當時與廠裏訂有協議,學了技術就回去,現在你們不回了,就是你們違反了協議,那我們也要對你們給予製裁。於是,該廠以廠裏人員過多為由辭退了這兩人的妻子,並且把其中一人的兩個姻親也給辭退了。
被辭退的幾名工人不服,告到工商局,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一講,便牽出了一個侵犯他人商業秘密的不正當競爭案。工商局以該廠企圖竊取他人商業秘密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給予罰款1萬元,責令其立即停止侵犯或圖謀侵犯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那被派去的兩名技術骨幹已認識到偷取他人技術秘密是違法行為而不願回原廠了,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而市陶瓷廠濫施報複辭退他們的親屬違反勞動法規,勞動仲裁委員會撤銷了該廠的決定。市陶瓷廠這才發現是偷雞不成反蝕米,賠錢賠人又丟麵子。
堡壘從內部攻破
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這是被千萬次事實證明了的真理。因此在情報活動中,經常通過策反目標國政府官員、科技人員、公務員以及各種有機會接觸核心機密的人,使之成為設在敵人內部的“線人”,謂之安“釘子”。
策反,安置線人,在政治、軍事諜報活動中廣泛應用。1978年,聯合國副秘書長、蘇聯人舍甫琴科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長期策反下,叛逃到了美國,對原蘇聯的情報機關造成了巨大損害。1979年,КΓБ上校、蘇聯《新時代》駐東京記者列夫欽科叛逃到西方,使КГБ在日本隱藏很深的間諜被暴露。1981年參加維也納裁軍談判的蘇方首席翻譯被策反,使蘇聯在談判中處於極為尷尬的境地。
如此重要的人物都被策反,許多人一定會以為這策反手段一定巧妙、高明、精彩至極,其實戳穿了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一是金錢,二是色情。
在商業竊密活動中,金錢和色情,同樣是策反的殺手鐧。
西南某地級製藥廠研製成功一種療效神奇的口服液,屬機密級科研新產品,投放市場後經濟效益將極為可觀。
消息傳出,許多同類型企業紛紛打探新產品的奧秘,但都未能如願。南方某製藥集團的董事長郭某聞知該製藥廠有一女研究人員楊某正在南方一大學進修,立即以金錢為誘惑對楊某進行策反。楊某頂不住巨額酬金的誘惑,在郭的授意下,夥同丈夫許某(也是該廠的研究人員)拱手將所有技術全盤托出並附贈樣品若幹,使南方的這一製藥集團掌握了該口服液的全部技術。作為回報,楊做了該製藥集團在西南地區的全權代理,許則得到了十多萬元的“信息費”。
嶺南某市陶瓷研究所投資1300餘萬元,用8年時間研製出了生產工藝為國內首創且產品技術指標和性能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陶瓷輥棒,該產品是各類現代化高效陶瓷燒製窯不可缺少的關鍵部件,可在高溫中承載、傳動被燒製瓷器。各建築陶瓷生產廠家均大量需要,以往都依靠進口,導致建築陶瓷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該產品研製成功後,為推動我國的建築陶瓷生產發展具有極大的作用,1992年通過國家級火炬計劃鑒定驗收,被列為國家秘密技術。德國一家企業專程派人來該廠,出巨資要求購買該項技術,被拒絕後又以出200萬美元邀陶瓷所所長出國,也被謝絕。
鄉鎮企業某特種材料廠和某陶瓷輥棒廠也極力想竊取此項技術,二廠經過反複了解與頻繁活動,結識了陶瓷所兩名貪財好利的技術幹部,二廠分別拿出20萬元收買了這兩名技術幹部,竊取了這項秘密技術。
正當陶瓷所雄心勃勃地開拓市場時,突然從報紙上發現二廠也在籌備生產同樣原料、工藝、規格的輥棒。憑這兩廠的技術實力,短時間內絕不可能研製出這項產品,因而他們認定是所內部泄密,立即向區檢察院報案,終於查明是二廠以巨額酬金策反該所兩名技術幹部而泄密。耗資1300萬元、耗時8年的國家級秘密技術,被這兩名貪財之徒用40萬元的代價“賣”了出去。
КГБ的策反對象,一般是有著奢侈嗜好、金錢欲望而收入不敷支出的人,或者是在女色、同性戀、酗酒、賭博及吸毒問題上難以自製的人。相對來說,在商業秘密竊取活動中的策反,範圍要廣得多,不過有一點與КГБ的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利用他們的弱點,投其所好,進而將他們策反過來。
孫強便是因自己的弱點而被策反的。他33歲便當上了一電子元件廠副廠長,按說是春風得意,官運亨通。孫強對此也相當滿意,除了兢兢業業地搞好工作,便是廣交朋友,盡情瀟灑。他的瀟灑方式並不是什麼大問題,也就是愛“帶點刺激地玩玩牌”(法律術語叫賭博,但孫強不這麼認為)。打牌要牌友,孫強很注意身份與形象,從不與本廠的職員玩,怕以此影響自己的威信。於是,孫強你牽我扯結交了一批廠外的牌友。孫強特別好勝,越輸越賭,越賭越輸。有一次遇上了對頭,輸完了800多元私房錢,又輸掉了身上帶的2000多元公款,還欠下1000多元債務。對方豪爽大方,免掉他的債務,約定明天再戰。孫強最不能忍受別人對他的憐憫。第二天晚上又帶上5000元公款來應戰,結果也輸了個血本全無。孫強這才急了,平時都是小打小鬧小刺激,這一下輸了7000多元公款怎麼辦呢?誰知幾天後,對方將他一共輸掉的7000多元錢送回來了,說是交個朋友,也沒什麼企圖,就是請他幫忙解決一些技術問題。原來這個牌友個人辦了一家電子元件廠,這一來二去兩人既是同行又是牌友,孫強不好推辭。開始確實隻是請他解決一些技術上的小問題,幾個月後,便要他幫助開發一種新產品,孫強一看,正是自己廠正在研製的一種產品。在牌友與原則的天平上,他向牌友傾斜了,使這家私營電子元件廠與他的工廠幾乎同時推出了新產品。而孫強則被工廠推上了被告席,撤職除名還吃官司。
撿破爛的也瞄上了商業秘密
他叫趙有元,某省的一名農民,4年前進廣州當了“破爛王”,以拾破爛為生。一同拾破爛的老鄉感到奇怪,眼睜睜地見他每天拾的破爛比自己拾的少,而每個月寄回家裏的錢卻比他們多幾倍,這是為什麼呢?
直到有一天他被某公司保安人員抓獲,才真相大白。
原來,他剛到廣州不久,便被一家民辦科研開發公司的計劃科長看中,專為該公司搜集3家競爭公司的“垃圾”。在高額報酬的誘惑和這位科長的授意下,他每天往來於這3家公司之間,撿拾他認為“有價值”的“垃圾”,回家後,再把撿回的“垃圾”分門別類整理好,然後用自行車馱到指定的地點一手交貨,一手領回酬金。不到兩年,他就先後為這家民辦科技公司提供了3000多份有價值的資料,使該公司對競爭對手的科研、生產、銷售情況了如指掌,在市場競爭中保持了明顯的優勢。而他也直接從那們科長手中,獲得了1.4萬元的酬金。
按國外的稱呼,趙有元可以叫做“垃圾間諜”,也就是通過揀拾、搜集涉密廢紙、廢品而從中竊取情報的間諜。在國外,許多情報機構都在獵取情報目標的附近,安插有“垃圾間諜”為他們服務。別以為揀垃圾揀不到什麼大情報,1981年,前東德一名垃圾間諜竟拾獲了前西德的“鷹式”導彈說明書!
這名赫赫有名的前東德間諜叫阿漢姆·施奈德爾,是一個怎麼也看不上眼的揀垃圾的老頭。他除了按時燒好美軍軍火庫的鍋爐之外,還假獻殷勤打掃院子。在工作之餘就到垃圾箱裏揀些破衣服、壞表格、舊收音機和用了一半的筆記本等破爛東西,然後把揀到的有價值的東西,包成像禮物一樣的小包,由老伴送到柏林市中心區的火車站包裹寄存處,然後打電話讓秘密聯絡員去取。十多年裏,他用這種辦法先後搞到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駐歐洲兵力配備、武器庫存以及“鷹式”導彈說明書、保養須知等機密情報,獲得了大筆獎金和“功勳勳章”,直到1985年9月被前西德國家安全機關偵破。
在商業秘密的搜集上,垃圾間諜似乎更加得心應手。1992年上半年,美國休斯敦橡樹河西一公司總經理的守衛人員,發現有人將總經理家的垃圾整袋裝車運走,後查明此車屬某國公司駐休斯敦辦事處的,顯然是期望從中撈取什麼情報。日本有家電子公司正在研製一種新型的電子監測儀,一家同類型公司聞訊後千方百計想搞到有關研究資料,但一直不能得手。後來他們收買了兩名清潔工人,讓清潔工人將該公司所有的垃圾運到某一秘密倉庫,他們再派人從中去紙裏淘“金”。那家公司因早有防備,絕大部分廢棄的紙張、材料都經過碎紙機切碎了,但他們還是從一些破紙、爛紙中,掌握了一部分研究資料和有關數據。結果幾乎與那家公司同時推出了電子監測儀產品。那家公司幾經調查,才知道是垃圾泄了密。從此,他們不僅將所有廢紙都要經過碎紙機處理,而且還專門挖了一個大坑,每天焚燒一次。
利用垃圾收集商業秘密,不顯山,不露水,令人防不勝防。我國食鹽調價前幾天,江南某市鹽業公司的食鹽遭到了搶購衝擊,食鹽被人整車整車拉走了,弄得謠言四起,人心惶惶。市政府勒令公安部門調查是誰泄了密。梳頭發似的梳過有限的幾個知情者,都沒有發現泄密行為。於是檢查工作程序,也沒有漏洞。暗中觀察,發現有一名中年漢子天天來垃圾箱裏撿垃圾,跟蹤調查,被搶購的食鹽也就堆在他的倉庫裏。
原來,他是從打字員扔掉的一張廢棄的打印蠟紙上發現機密的。
某單位準備向社會招標建設一棟商廈,為了保證公平競爭,招標底價請有關專家到一百多公裏外的一座賓館裏進行核算,核算完後輸入電腦,然後等待正式招標。在招標中,有一家建築公司報出了與底價完全一致的競標價,從而獲得施工資格。當時並沒有人懷疑底價泄露,但不久後該建築公司的一名負責人酒後吐真言:他們從電腦打印機的打印色帶上獲得了底價。原來,他們派人在專家們核算底價的賓館進行跟蹤,並每天檢查清理服務員從專家房裏打掃出來的垃圾。由於核算都是在電腦上進行的,因此他們連廢紙都沒有撿到一張。但功夫不負有心人,有天他們從垃圾中發現一根廢棄的電腦打印色帶,連忙拿了去找某計算機專家,從中獲得了底價核算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