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打一場商業秘密保衛戰(1)(2 / 3)

現代科學技術確實非常發達,一些國家的監聽站、間諜衛星遍及各地,通過無線電竊聽可以截獲大量的無線電信號,通過衛星可以看清地麵上很小的物體。但這隻是一個方麵,無線電竊聽也好,間諜衛星也罷,都不是萬能的。美、英兩個情報大國的竊聽和間諜衛星等技術偵察手段可謂是世界一流的,但是他們投入巨大力量,卻始終無法找到關押在黎巴嫩的西方人質的地點;美國衛星天天在天上轉,卻未及時發現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間諜衛星雖然可以看到地麵的小物體,甚至看到人的胡子,但它卻無法看到保險櫃中的文件;外國間諜雖然利用各種手段偷竊情報,但他們卻無法偷到你腦子裏想的什麼東西……事實上,我國近年發生的一係列泄密案,幾乎都不是通過什麼高技術手段竊密的,而絕大部分是因為我們防範不嚴導致的。再先進的技術設備都是有局限性的,關鍵還在於我們是否具有較強的保密意識。間諜手段的高科技化隻能提醒我們要更加謹慎更加嚴格地搞好保密防範工作,而絕不應該因此得出有密難保的結論,進而放鬆警惕聽之任之。

宣傳教育工作是一個老話題,但在經濟科技情報的保密上,這還是一個新課題,我們有必要像建國初期對待政治、軍事間諜一樣,來一次全民教育與全民動員。這不是搞形式,也不是搞運動,而是實實在在需要進行的啟蒙教育。捫心自問,我們的腦海裏是否都有一根商業秘密保護之弦?我們的企業是否都築起了商業秘密保護的長堤?無庸置疑,我們在商業秘密的保護意識上還相當淡薄,在保密措施上更是漏洞百出。更可怕的是,許多人還未意識到這種狀況的嚴重性。有的人擅自將絕密文件帶回家,造成被竊或丟失;有的人把機密件當廢品處理,太原市國家安全局竟當場抓獲一名在大街上公開兜售絕密中央文件的小販,令人哭笑不得;有的人把內部消息告訴親朋好友,當新聞傳播;有的人把嚴格保密的科研成果作為自我誇耀的資本;有的人在外商麵前喪夫必要的警惕性,信口開河,有大的不說小的,有多的不說少的,為了爭投資上項目,什麼策略,什麼底牌,統統和盤托出,結果上了人家的當,秘密沒有保住,合作也沒搞成,雞飛蛋打一場空。

近年來,我國接連發生了多起經濟技術情報失、泄密案,給我國的經濟建設造成了許多不可彌補的損失。提高中國公民的保密意識,加強經濟技術情報的保密措施,已成為當務之急。有關部門、有關領導應該把經濟技術情報的保密,列入與經濟技術開發同等重要的地位,把經濟技術情報視為企業的生命所在,紮緊籬笆,嚴格保密,讓那些覬覦我們的經濟技術情報的經濟間諜們無縫可鑽、無隙可擊。

秘密是如何泄露的

有防諜的意識,還要有防諜的本領。間諜的臉上沒有刻著“間諜”二字,也沒有電影電視裏那些誇張得連三歲小孩也認得出是“特務”是“壞東西”的特征。相反,他們或者是你非常尊敬的風度翩翩的外交官,或者是你想百般拉攏的大腹便便的商人,或者是你特別佩服的“學識高深”的科學家,或者是你無限崇拜的“技藝高超”的藝術家。乍一看,衣冠楚楚,溫文爾雅,使你無法與偷技術、竊情報的經濟間諜掛上鉤來。而就在你這種大意之中,他已把黑手伸向了你的經濟技術情報。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會公開用間諜的身份去從事間諜活動的,他們絕對都是以合法的身份,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悄無聲息地潛伏在你的身邊,在“歡歌笑語”中窺測與竊取你的情報。這就需要我們提高警惕,切不可被某些假象所蒙蔽。目前經濟間諜的掩護身份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複雜,給我們的防諜保密工作帶來了更大的難度。

國際經濟間諜最常用的掩護身份,一是外交官,二是新聞記者,三是投資商人,四是探親旅遊者。對此,本書第四章有詳細的介紹。這裏我們隻是強調一點,無論國際經濟間諜怎樣改頭換麵,變化多端,但萬變不離其宗,他們終究要露出其與身份不符的貪婪之心和罪惡之手。隻要我們時刻保持警惕,腦海裏有一根保密防諜的弦,我們就能像孫悟空用火眼金睛識別千變萬化的妖精一樣,識破用各種外衣偽裝著的經濟間諜,堅決把經濟間諜拒於國門之外,保證我國的經濟健康發展。

首先,我們必須消除一個非常錯誤也非常危險的觀點,那就是國際經濟間諜不會找到我這裏來。“人家吃飽了沒事幹,到我這裏有什麼情報可撈?”就是在這種錯誤觀點的支配下,我國獨占世界市場的宣紙生產技術、景泰藍工藝、龍須草席加工技術等等技術秘密被國際經濟間諜竊取,給我國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藍靛是我國獨有的天然植物染料,屬國家秘密。1997年5月,有7名美國人以旅遊為名,來到位於我國黔東南地區的台江縣,潛入村民家中。村民僅用20元人民幣便將幾十粒藍靛種子賣給了美國人,幸好被我方有關工作人員及時發現,在他們即將飛離貴陽時,被我有關部門如數截下。這些村民做夢也沒有想到,他們以20元賣出的竟是重要的國家秘密!

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國際經濟間諜已在無孔不入地覬覦與窺視中國,時刻在企圖竊取中國的獨有技術與經濟情報,我們絕不能大意,不能輕視,不能無動於衷!擦亮眼睛,提高警惕,堅決把國際經濟間諜拒於門外,這不僅是企業生存的需要,也是我國經濟正常發展的需要。

值得我們重視的是,許多人對此沒有清醒的認識。在對外交往中,在接待外國友人、商人、來賓中,由於保密意識談薄或擅自擴大參觀項目與參觀範圍、改變參觀路線、回答不該回答的問題而導致泄密的事情屢有發生。1979年9月,美國某公司技術代表團到我國一個機器廠參觀洽談合作項目。原定參觀時間100分鍾,參觀過程中客人一再要求增加參觀考察項目、延長參觀時間,並且違反事前約定,隨意拍照、錄像,向有關人員提問題。我方人方因怕“得罪”貴客,競無原則地一再相讓,使參觀進行了一整天,工廠的全部情況和技術秘密被客人獲取,合作事宜再未談起。

另外,我們不無痛心地看到,許多人見了外商來了,就以為是財神爺來了,就會來投資,搞合作,哪還有什麼保密防諜的觀念?生怕想一下就會影響“感情”,就會阻礙合作關係,於是什麼都依著外商,要看什麼就給他看什麼,要查詢什麼就給他答複什麼,好像成了“鐵杆兄弟”。待人家套取情報後一去不複返了,他還在這裏癡心地等著“國際友人”來合作。還有的人認為,他們與外商已經是合作夥伴了,沒有必要還留一手,便毫無保留地把什麼東西都全部暴露給他們,沒有想到合作不是永久的,“友誼”也不是絕對的。許多外國企業就是用這種合資合作的方法套取了我國一些企業的專有技術。中國的企業到國外去參觀,人家可是戒備森嚴,處處設防,真正關鍵的東西,是絕對不會讓你看到的。

與外商打交道必須謹慎從事,這不是我們心胸狹窄,而是起碼的保密原則。在進行對外科技、學術交流中,在理論上可以盡量發揮,但在具體應用上則應該一帶而過;對科研成果的關鍵性工藝、數據、配方,絕不能輕易透露;對合作中需要向對方提供的資料,也應根據合作項目的進展情況分期提供;對重要秘密則應進行一些技術上的處理,這樣既能滿足合作的需要,又最大限度地保守了秘密。

在新聞宣傳方麵,由於對報道審查不嚴和密與非密界限不清,造成泄密的事件也大量發生。1985年8月,中央一報刊在頭版頭條報道“中國今年將成為糧食淨出口國”的消息,當天,世界糧食計劃署駐京辦事處立即來信,要求我國就此發表意見,並提供當年穀物進出口數字。該署官員稱:“如果中國正式宣布成為糧食淨出口國,今後就將再也得不到糧食援助了。”1985年,某部門一同誌憑私人關係,擅自將國家計委上報中央、國務院領導同誌參閱的《1985年九種主要物資的產、需預測》的機密級材料提供給某省駐京辦事處,該省辦事處刊登在內部刊物上,後被幾家報紙公開刊登,造成嚴重泄密。1985年8月5日,一中央級報紙根據某部綜合管理司的資料,報道了1985年和1986年尼龍簾子布將供不應求的詳細情況。當時,我國正與日本廠商洽談購買尼龍簾子布,其中一家已接受我國提出的價格,另外三家正在到處調查我國的供需狀況。正在這個時候,報紙發布這樣的報道,給外商幫了大忙,使我國在談判中處於十分被動的地位。1986年11月4日,四川一報紙編發了“指令性統配物資將大幅度減少”的消息,公開報道了1987年國家減少統配物資的分配數量,以及若幹生產資料平衡計劃的內部情況,也嚴重影響了當時有關部門正在與外商進行的貿易談判。新聞宣傳隻講新聞性,而不講保密性,其危害之大,不言自明。

出國人員進修、講學和參加國際學術活動,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泄密途徑。我國出國進修講學人員,出國時往往帶有一些資料、樣品,如果缺乏必要的保密教育和嚴格的審查製度,最易造成泄密事故。某學院教師到東京大學進修,給學院寫信要求把國內已經研製數年並已取得階段性科研成果的金盞花素的提取與製作技術作為自己的進修課題,要學校將已有的研究資料寄給他。金盞花素經臨床驗證,對治療因腦血管疾病引起的偏癱有顯效,是我國中藥研究的重要課題。雖然尚在研究中,卻被日本醫藥界探知,幾次派人與我國洽談合作事宜,被婉言拒絕。該教師對此情況業已了解,又提出這樣要求,可見保密意識之差。

沉香是一種高級藥材,又是一種高級香料,過去我國每年都需花費大量外彙從國外進口。7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幾家科研單位協作攻關,發現真菌入侵是結香關鍵,進而用人工模擬取得成功。這一成果無論對滿足國內需求,還是滿足國際市場需求,都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1981年末,參加該課題研究的某植物所專家,應邀參加亞太地區藥用植物應用研討會,在會上做了《人工接菌結沉香》的專題報告,詳盡地介紹了真菌入侵結香的機理和研究實驗過程,使我國這項重大科研成果尚未來得及正式轉入工業化生產,便被完全公開。我國重大科研成果“柞蠶空胴病防治方法”、“人工牛黃”的研製等,都是通過類似方法被泄露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