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出去做事之後,生活問題急需解決,哪有工夫去讀書?即使要做學問,既沒有圖書館,又沒有實驗室,哪能做學問?”
我要對你們說:“凡是要等到有了圖書館方才讀書的,有了圖書館也不肯讀書。凡是要等到有了實驗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實驗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決心要研究一個問題,自然會縮衣節食去買書,自然會想出法子來設置儀器。
至於時間,更不成問題。達爾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隻能做一點鍾的工作。你們看他的成績!每天花一點鍾看10頁有用的書,每年可看3600多頁書,30年讀11萬頁書。
——《不要拋棄學問》 胡 適在這篇告誡學子們將來“不要拋棄學問”的演講中,胡適先是提出了自己的理論觀點,並加以說明論證,然後他又引用了某些反對者的觀點,對險些觀點進行分析與駁斥,指出了“時間”和“條件”問題其實都是偷懶者自己找的借口,而做學問確實是一輩子的事。有力的反麵批駁更強化了正麵觀點的正確性,對於莘莘學子而言很有說服力。
附:精彩案例3則例1林肯為老寡婦義憤填膺
19世紀30年代初。有一天,林肯的律師事務所來了一位步履蹣跚的老寡婦,她是美國革命戰爭時期一位陣亡士兵的遺孀,她向林肯泣訴說,她應該領取的400元撫恤金,被那位發放撫恤金的官吏強索去200元的手續費。林肯一聽這事,勃然大怒,立刻向法庭起訴了那位官吏。
在林肯出庭之前,他替自己先做了安排,讀一本華盛頓傳記,再讀一本革命戰爭史,以此來加強他的熱誠,燃燒起他的情感來。開庭時,林肯用憤怒的目光盯著被告,那種義憤的神態、熱烈的情感,好像要跳起來揭掉被告的皮,碾碎他的心一樣。他追述當初美國人民怎樣受到壓迫,怎樣為自由而戰;訴說了誌士們經過的艱難困苦,在“鍛鐵穀一役”,誌士們忍饑挨渴,赤足流血地爬過冰天雪地。接著,他憤怒地盯著那位向老嫗勒索的官吏,又把目光轉向了聽眾,繼續他的講話:時間向前流逝,在1776年的英雄,已經成為過去了,他現在被安置在另一個世界;雖然那位英雄,已經長眠地下,但是他那年老衰頹又盲又跛的遺孀,此刻來到我們的麵前,請求我們替她申冤!過去,她曾經也是體態輕盈的美麗少女,現在她卻無所依靠了!她沒有了辦法,隻好向正在享受著革命先烈流血鬥爭而得到自由的我們,請求給予同情的幫助和人道的保護。現在,我要問的是,我們是不是應該援助她?……當林肯這番話說完時,有人感動得流下熱淚,大家一致認為那老婦人的撫恤金是分文不能少的。
幾天以後,林肯的同伴在地上拾到一張捏皺的紙,這張紙就是這篇演說的原稿,他讀完之後,不禁失笑。那紙上寫著:
——美國革命戰爭——描述鍛鐵穀的慘狀——死去的烈士——怒斥汙吏——結論。
這篇演說是動人的,不是因為他的發音高得刺耳,而是因為他擁有一顆誠懇而熱情的心。雖然每個人都說自己隻受個人理智的支配,但實際上每個人乃至整個世界,都很容易為感情所轉移。假使你的話”是從心底發出來的,不管是重大的政治經濟問題,還是個人的旅行雜談,隻要達到非說不可的地步,就會像火一般的熾熱了。林肯成功演講的秘訣也就在此!
不難看出,這篇演說是提前做了準備的,可我們還是要特別注意演說家的成功之處。美國大政治家柏壽安說過“從心魔發出來的話,內心充滿著誠懇”,而誠懇的演說能夠把自己的心與聽眾的心合二為一。一位美國著名的女小說家說:“熱情是每個藝術家的秘訣。”演說家必須有熱情,正如一個英雄不能拿假武器冒充真本領一樣。具有誠懇和熱情的演說家,影響聽眾的力量之大,像膨脹的氣球一樣,即使他在修辭上犯了多大的錯誤也不會失敗。
例2林肯即席演講感情真摯
1861年,斯普林菲爾得夏秋兩季的大草原,驕陽似火。而在收獲季節後至播種玉米之前,常是大雨滂沱,狂風怒號,接著又是大雪紛飛。等到暴風雪過後,大地又顯得一片寂靜。2月6日晚,林肯夫婦舉行家庭告別晚會。幾百個“女士和先生”,“本州的政界名流和四鄰的名嬡紅人”來到林肯家裏,當選總統林肯站在靠近前門的地方與來客們握手。
告別的那天,林肯在約翰遜街區迎接客人時,一個身穿胡桃色斜紋布褲子的老農民走到他身旁。他是騎馬趕了好幾英裏路才來到這裏的。老人年紀大了,兩隻眼睛也幾乎看不見了。老人靠近林肯,把他那雙老花鏡貼近林肯的臉龐,凝視著他臉上的皺紋,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惜別的淚水,然後低聲說道:“是他啊!還是老樣子,願上帝保佑你,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