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拿衣服來說,緞子的兒子是綢子,綢子的兒子是棉布,現在他們穿緞子,我們穿布衣,因此他們說我們是孫子兵,不也是應當的麼?不過,話雖這麼說,若有朝一日開上戰場,那時就能看出誰是爺爺,誰是真的孫子來了。
——馮玉祥在馮玉祥鼓舞軍人士氣的這段演講中,實際上存在著兩次對比點的轉移。在複述了軍人們中間流傳的說法之後,馮玉祥轉換到“輩份”和“衣服”這兩個比方上來,這本身已把對方汙蔑自己的原意扭曲了,使之成為詼諧可笑的東西。然後,馮玉祥又把對比點進行了第二次轉移,把兩方的比較點切換到戰場上去,指出真正有價值、能說明問題的比較點在這裏,而這恰恰是我方的優勢所在。馮玉祥借這一席話,一舉粉碎了軍隊中消極的說法,極大地鼓舞了戰士們的士氣。
(5)引用和我方現在情況相同但最終獲勝的例
子,證明我方勝利的必然性鼓舞士氣,切不可忽略既往事實和經驗這座寶庫。為了證明我方勝利的必然性,演講者可以抓住經驗中一些與現在情況相同而最終獲勝的例子,強調當時困難的巨大和基礎的薄弱,讓聽眾沒有理由相信自己無法克服眼前的困難。生動的曆史可以幫助聽眾判斷未來,並由此產生信心與勇氣。
典型示範之一:同誌們!今天是在嚴重的情況下慶祝十月革命24周年的。德國強盜背信棄義的進攻和強加於我們的戰爭,造成了對我國的威脅。我們暫時失去了一些地區,敵人竄到了列寧格勒和莫斯科的門口。敵人以為,當第一次打擊之後,我們的軍隊就會崩潰,我們的國家就會屈膝投降。可是,敵人大大地失算了。我們的陸海軍雖然暫時失利,但是在整個戰線上正在英勇地反擊敵人的進攻,使敵人損失慘重,而我們的國家,我們全國卻已經組成了一個統一的戰鬥陣營,同我們陸海軍一起共同來粉碎德國侵略者。
我們的國家曾經經曆過比現在的處境更加危急的日子。請回想一下1918年我們慶祝十月革命1周年時的情形。當時我國3/4的領土都在武裝幹涉者手中。我們暫時失去了烏克蘭、高加索、中亞細亞、烏拉爾、西伯利亞和遠東。當時我們沒有同盟國,我們沒有紅軍,我們缺乏糧食,缺乏武器,缺乏被服。當時有14個國家圍攻我國。可是,我們並沒有灰心,並沒有喪氣。當時我們在戰爭的烈火中組織了紅軍,並把我國變成了一座軍營。當時,偉大的列寧的精神鼓舞我們為反對武裝幹涉而戰。結果怎麼樣呢?結果我們粉碎了武裝幹涉者,收複了全部失地,取得了勝利。
——《紅場檢閱演說》斯大林
典型示範之二:我想在這裏講一講新四軍的問題。新四軍是一個什麼隊伍,在座的同胞和同誌們都知道得很清楚的。在新四軍成立的那一天起,兄弟就在新四軍工作,直到現在14年中都沒有一天離開過。在民國17年冬天就有了新四軍(新四軍前身是老四軍)。在革命失敗了,反動派破壞北閥革命,不願意實行三民主義,與北洋軍閥勾結,爆發反革命的清黨活動,在南京廣州擎起了反共的旗幟,一方麵反共,一方麵投降帝國主義,出賣人民與中國革命的事業。親日派、反共頑固派頭子,日本帝國主義應該想一想:在這14年長期的曆史中,是不是消滅了新四軍——中國革命的軍隊!事實證明他們是失望了!葉項軍長、朱彭司令、毛澤東同誌,在過去為了建設中國工農紅軍整整奮鬥了14年,反共頑固派動員了800萬士兵,經過了6次圍剿,都不能消滅我們;頑固派著急了,抵不住了,隻好拿下反共的招牌來合作。大頭子被捉去了,還是周恩來去講情放出來的,難道忘記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