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與美》李燕傑典型示範之二:據說,古希臘的演說家德謨斯蒂尼斯從小先天不足,患有口吃病。但他偏偏有誌於演說。為了練好口才,他特地揀來許多小鵝卵石含在嘴裏,不斷說話,用以矯正口吃。天長日久,他終於變得口齒流利,擅長辭令了。
當德謨斯蒂尼斯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個演說家時,他還建了一個地下書房。每天,他總把自己關在書房裏苦練口才。為怕別人來引誘他走出房門、虛度年華,他竟把自己的頭發剃去一半,弄成半陰半陽的“鴛鴦頭”,他以這種醜相逼迫自己不離開書房一步。
——《功夫不負有心人》越江以上兩段演講詞都是在演講中講述真人真事來論證論點的例子。為了強化故事的真實感,演講者在講故事時都公布人物的姓名。特別是在例二中,演講者並沒有因人物姓名過於繁瑣拗口而加以省略,而是特別強調了演說家的完整姓名,使聽眾無法對故事產生懷疑,從而有力地論證了自己的論點。
(4)利用對話,增強故事的戲劇性
戲劇是一種主要用對話來表現人物性格與矛盾衝突的極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在演講中講述故事,也可以借鑒戲劇中的表現手法,在故事發展過程中夾入人物的對話,既可以避免一味平鋪直敘的單調,又可以帶來一定的戲劇效果,吸引聽眾的注意力。
典型示範之一:首先讓我講一個典故:“在《韓非子》一書自廣外儲說左上中說:齊桓公喜歡穿紫衣服,全國上下也就喜歡穿紫衣服。紫色成了流行色,紫布脫銷。齊桓公十分愁悶,就問宰相管仲該怎麼辦。管仲說:‘大王您想煞這個風不要緊,可以先自身脫下紫色服裝來。然後對身邊侍衛說:‘我非常討厭紫色。’如果這時再有穿紫色服裝的進來,您一定要對他說:‘你先回去脫掉你的紫色衣裳,我非常討厭紫色!’齊桓公說:‘好,我一定照這個辦法去做。’這樣做了之後,齊桓公的左右近臣當天就沒有一個再穿紫色衣服的了。第二天,整個京城再沒有一個穿紫色衣服的了。第三天,全國範圍內也沒有一個穿紫色衣服的了。”
——《說普通話,從我做起》張洪欣典型示範之二:著名的古希臘寓言家伊索,年輕的時候給貴族當奴隸。一次,他的主人設宴請客,客人多是當時希臘的哲學,家。主人命令伊索備辦酒肴,要做最好的菜招待客人。於是,伊索專門收集各種動物的舌頭,準備了一席舌頭宴。開宴時,主人大吃一驚,問:“這是怎麼一回事?”伊索回答說:“您吩咐我為這些尊貴的客人辦最好的菜,舌頭是引領各種學問的關鍵,對於這些哲學家來說,舌頭宴不是最好的菜嗎?”客人都被伊索說得大笑起來。主人又吩咐伊索說:“那我明天要再辦一次宴席,菜要最壞的。”到第二天開席上菜時,依然全部都是舌頭。主人一見此狀,便大發雷霆。伊索卻鎮靜地答道:“難道一切壞事不是從口出的嗎?舌頭既是最好的,也是最壞的東西啊!”他的主人無言以對。
——《巧舌勝似強兵》李芸這是兩個在演講中利用對話的例子。在例一中,為了論證講普通話應當以身作則的觀點,演講者引用了一個齊桓公親自引導服飾風尚的故事,故事中夾有幾段齊桓公和管仲的對話,既增強了故事的戲劇性,又借管仲之口闡發了自己的部分論點。在例二中,演講者要論證“巧舌如簧勝千軍”的道理,那麼在講述故事時夾入對話,既是把故事講得形象生動的需要,又是論證論點的必然要求。
(5)多用具體的、聽眾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感知
的字眼故事的具體性不僅僅體現在情節的完整、周詳上,還具體體現在用詞上。演講者講故事時多用一些具體的、聽眾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從自身的經驗中有所感知的字眼,這樣易於使聽眾產生較強的認同感。感同身受,故事給聽眾留下的印象就較為深切。
典型示範之一:陳景潤在應邀前往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從事短期研究工作和講學活動期間,頭3個月月薪2500美元,後兩個月研究所放假,他領半薪。近5個月裏,他共有1萬美元的收入。在離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的前夕,他節餘了7500美元。在花去的2500美元中,有1800美元是用於付房租、水電、醫療保險費和電話費的,僅有700美元用於夥食、購買藥品和零花。為什麼陳景潤花錢如此節省呢?原來他的心裏裝著‘四化’。他說:美國人少地多,資金雄厚,他們在科研和生活中有很多浪費現象;而我們人多地少,也不那麼富裕,當然不能像美國那樣搞‘四化’了。我們應該從我國的實際出發,搞中國式的四化,要勤儉持家,勤儉搞四化。現在,陳景潤已把這7500美元的儲蓄存折帶回國來,執意把這些錢獻給國家,支援四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