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下鄉》費孝通典型示範之二:抗戰勝利的果實應該屬誰?這是很明白的。比如一棵桃樹,樹上結了桃子,這桃子就是勝利果實。桃子該由誰摘?這要問桃樹是誰栽的,誰挑水澆的。蔣介石蹲在山上一擔水也不挑,現在他卻把手伸得老長老長地要摘桃子。他說,此桃子的所有權屬於我蔣介石,我是地主,你們是農奴,我不準你們摘。我們在報上駁了他。我們說,你沒有挑過水,所以沒有摘桃子的權利。我們解放區的人民天天澆水,最有權利摘的應該是我們。同誌們,抗戰勝利是人民流血犧牲得來的,抗戰的勝利應當是人民的勝利,抗戰果實應當歸給人民。至於蔣介石呢,他消極抗戰,積極反共,是人民抗戰的絆腳石,現在這塊絆腳石卻要出來壟斷勝利果實,要使抗戰勝利後的中國仍然回到抗戰前的老樣子,不許有絲毫的改變。這樣就發生了鬥爭。同誌們,這是一場很嚴重的鬥爭。
——《抗日戰爭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毛澤東在例一中,為了在知識分子中間還勞動群眾一個正確的形象,費孝通舉了一個城裏人對鄉下人抱有偏見的例子,通過這個例子,駁斥了那種認為鄉下人智力低下的觀點,指出造成這種情況的真正的原因在於鄉下人缺乏知識,自然地引發知識分子對“文字下鄉”活動的認同感。在例二中,毛澤東舉了一個“誰澆水,誰摘桃”的例子,駁斥了蔣介石妄圖竊取抗戰勝利果實的錯誤輿論,進而指出抗戰的勝利果實應當歸於為抗戰流血犧牲的人民大眾,這樣就使聽眾很容易接受正確的觀點。
(5)強化道理的可操作性
缺乏可操作性是道理不易被人接受的一個重要原因,特別是一些慣常的道理,往往會因為人們存有成見,不知如何正確操作而不易為人接受。演講者應注意在講道理的過程中,適當地向聽眾提供具體的方案或步驟,使聽眾認識到道理的實在與可行,從而對演講者闡述的道理持認可的態度。
典型示範之一:在世界的原始時期,上帝對我們人類的第一批人說“你必須汗流滿麵,才可得食”。從那時以後,如果我們不首先付出勞動,那麼除了地球上的陽光和空氣以外,就不會有什麼美好的東西供我們享用。既然大多數的好東西都是由勞動創造出來的,那麼可以得出結論說:享受這一切東西的權利,應該屬於那些用自己的勞動生產出這些東西的人們。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有史以來偏偏總是有一些人勞動,而另一些人不勞動,卻享受了大部分勞動果實。這是錯誤的,這種情況不應該再繼續下去。要力求使每個勞動者得到他勞動產品的全部,或盡可能接近全部,這是任何一個賢明的政府都值得為之努力的目標。
政府怎樣辦到這一點呢?有一個補救措施就是:“盡量消滅無益勞動和遊手好閑的現象。”例如,美國有能力大量生產鐵和一切鐵製品,耗費的勞動也不會超過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因此,把鐵和鐵製品從國外運到美國的一切勞動都是無益的勞動。至於棉花,為什麼不就在產地和消費地把棉花紡成紗織成布,從而省去運輸的無益勞動呢?
——《保護關稅製》林肯典型示範之二:同誌們,送給你們的兩個模範鄉的小冊子,你們大概看到了吧。那裏是相反的情形。江西的長岡鄉,福建的才溪鄉,擴大紅軍多得很呀!長岡鄉青年壯年男女100個人中有80個當紅軍去了,才溪鄉100個人中有88個當紅軍去了。公債也銷得很多,長岡鄉全鄉1500人,銷了4500塊錢公債。其他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成績。什麼理由呢?舉幾個例子就明白了。長岡鄉有一個貧苦農民被火燒掉了1間半房子,鄉政府就發動群眾捐錢幫助他。有3個人沒有飯吃,鄉政府和互濟會就馬上捐米救濟他們。去年夏荒,鄉政府從200多裏的公略縣辦了米來救濟群眾。才溪鄉的這類工作也做得非常之好。這樣的鄉政府,是真正模範的鄉政府。他們和汀州市的官僚主義的領導方法,是絕對的不相同。我們要學習長岡鄉、才溪鄉,反對汀州市那樣的官僚主義的領導者。
——《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澤東在例一中,林肯先論述了這樣一個道理,即每個勞動者都應當得到他勞動產品的全部。為了使之得到廣大民眾的認同與接受,林肯具體列舉了兩項政府的補救措施,用以說明達到這樣的社會理想的可能性。隻要措施得當,就可以漸趨理想狀態。由於林肯的道理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因此聽眾就比較容易接受。在例二中,毛澤東為了使基層領導幹部接受正確的工作方法,以長岡鄉、才溪鄉兩個鄉政府的做法為例,具體講述了改進工作方法的原則和步驟,使領導幹部們有例可循,也就易於接受演講者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