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6)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把深奧的東西通俗化

要使聽眾接受自己所講的道理,把抽象的道理講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講通俗是一個基本的前提。演講者應善於使用舉事例、打比方等具體的方法來達到使道理具體化、通俗化的目的,加深聽眾的理解,強化其真實感受,進而使聽眾認同和接受自己所講的道理。

典型示範之一:所謂聯合,是聯合各黨派的人,各黨各派的人如果以前是打架的,現在就該停手,把舊賬擱在一邊,以後再算,大家馬上妥協攜手,一齊來打共同的敵人。譬如坐船,沒有風浪,沒有變故,我們就可起來辯論,起來談天。比方我是提倡用新文字的,你是反對新文字的,保守舊文字的;我說新文字很好,你說新文字不好,舊文字更好;我說舊文字好像裹腳布,裹腳布把腳纏,纏,纏得你的腳變成三寸金蓮,舊文字把你的頭纏,纏,纏,纏得你頭變成三寸金頭;你說,新文字一串那麼長,長得非常難看,吃下肚子不消化。於是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大家打了起來。如果這時船著了火,那麼,大家就該罷手,聯合起來救火。火救完了,大家沒有事了,或者你愛舊文字的人已在抽大煙了,我這時候沒有事做,那麼,我當然可以向你說:“喂!你說新文字不好,究竟還有什麼不好?”你當然也可同樣問了我。又如船到中途遇了強盜,那我們隻有抵抗了強盜再來說話。聯合戰線,就是這麼說,大敵在前,小的冤仇應該擱起,否則,大家都做亡國奴,不好過。

——《在新加坡的演講》陶行知

典型示範之二:這裏可以講一個傳說:19世紀法國大文學家雨果80歲壽辰時,由於他在文學上的偉大成就,法國人民要為他塑造一個紀念像。開始聘請了一位職業雕塑家做這件事。雕塑家把雨果請到工作室擺一個固定的姿勢,結果花了30多天,仍然塑不好。後來才請了羅丹。那時羅丹還很年輕,當雨果未與他見麵之前,對他的信心還是不高,後來得知羅丹塑像時並不讓他擺姿勢,才接受了。羅丹就這樣開始了他的工作。羅丹時而與雨果談話,時而在工作室裏踱來踱去。當他構思成熟和發現了他要表現的東西的時候,就一塊一塊泥土往上加。有時他怕驚動雨果,跑到室外從玻璃窗看進來,就這樣去捕捉他的真實形象,也就是捕捉到了他的“神”。最後終於完成了著名的《雨果胸像》。

這兩種不同的創作方法比較起來,顯然,前者是自然主義地塑造對象的外形,而後者卻深入對象內心世界的刻畫,乃使作品富於生命。所以在素描教學中單純注意外形描寫,會導致學生在生活中對一切千變萬化的、豐富多彩的形象的感受不去捕捉或者甚至無動於衷。

——《在西北藝專座談會上的演講》劉海粟例一是一個在演講中采用打比方的方法使道理具體化的例子。為了說服各階層民眾聯合起來,一致抗日,陶行知打了一個“新舊文字之爭”的比方,用以說明聯合抗日的重要性,比喻貼切,描述生動,很容易為聽眾所接受。在例二中,劉海粟為了闡述兩種藝術創作方法的具體原則和技巧,舉了一個“為雨果塑像”的事例,以兩種雕塑方法產生的不同特點的作品來說明兩種創作原則的異同,使深奧抽象的道理變得通俗易懂,聽眾聽起來很容易接受。

4具體化、通俗化的演說受歡迎

具體化,深奧的道理通俗化在演講中,演講者有時會觸及到一些抽象、深奧的道理,這些道理本身的艱澀難懂直接妨礙了聽眾的理解與接受。因此,演講者對抽象、深奧的道理進行具體化和通俗化的處理就成為一項基本的工作。演講者應當明確以下幾點:一、應善於用聽眾在日常經驗中較為熟悉的事例采講述道理;二、可用講故事或打比方的方式使要講述的道理形象生動、易於接受;三、對於講道理時涉及到的抽象數字應進行具體的量化,以便於聽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