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聽眾熟悉的事例來講述道理

在闡發艱澀的或抽象難懂的道理時,演講者應特別注意盡量選用聽眾較為熟悉的事例來進行說明。熟悉的事例易於為聽眾所理解,易於喚起他們的某種體驗和共鳴;而離聽眾生活太遙遠的事例則有可能搞得聽眾越來越糊塗,無助於聽眾對道理的理解和接受。

典型示範:在我的故鄉不大通行吃羊肉,闔城裏,每天大約不過殺幾隻山羊。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單是羊肉鋪就觸目皆是。雪白的群羊也常常滿街走,但都是胡羊,在我們那裏稱綿羊的。山羊很少見;聽說這在北京卻頗名貴了,因為比胡羊聰明,能夠率領羊群,悉依他的進止,所以畜牧家雖然偶爾養幾隻,卻隻用做胡羊們的領導,並不殺掉它。

這樣的山羊我隻見過一回,確是走在一群胡羊的前麵,脖子上還掛著一個小鈴鐸,作為知識階級的徽章。通常,領的趕的卻多是牧人,胡羊們便成了一長串,挨挨擠擠,浩浩蕩蕩,凝著柔順有餘的眼色,跟定他匆匆地競奔它們的前程。我看見這種認真的忙追的情形時,心裏總想開口向它們發一句愚不可及的疑問:——“往哪裏去?!”

——《一點比喻》魯迅這篇演講中,魯迅先生為了諷刺反動當局豢養的少數自詡“智識階級”的走狗文人,采用了人們較熟悉的胡羊和山羊作比喻,以“山羊”喻反動幫閑文人,以“胡羊”喻不知醒悟的盲目跟從者,深刻揭露了前者的醜惡嘴臉和後者的愚昧可悲,既巧妙通俗,易為聽眾理解和接受,又把道理闡發得十分深刻有力。

(2)以講故事的方式,把道理融入具體的情節中

以講故事的方式闡明不易講清的道理也是一種常見的方法。演講者在講述具體生動的小故事時,可以把自己所要闡述的道理融人到具體的情節中,在敘述故事情節的同時分析道理,這樣很容易加深聽眾對道理的理解,強化他們的印象。

典型示範:昨晚孫總理周遊曉莊12村鄉,他見到3等小朋友,他心裏就有3種感觸。第一種人家的小孩子,在家裏不但能讀書寫字,並且會用書中的道理。這些小孩子會寫信,會看信,會認契據,會認賬目,會看報,能懂國家大事。孫總理看了這種人家的小孩子,他喜歡極了,就說:“活人讀活書,字字如珍珠。”第二種人家的孩子,在家裏像木雞一樣,整天的讀《百家姓》、《三字經》……總理聽了不耐煩,便說:“活人讀死書,愈讀愈變迂。”第三種人家的孩子卻不同了,一天到晚隻會打架,相罵,偷東西,做種種不長進的事。總理見了氣極,對他們家裏人說:“活人不讀書,不如老母豬!”但最後總理還是希望大家把小孩子送到學校裏去,讀活人的書,做活人的事,過活人的生活。這樣看來,小孩子最緊要的是進學校。

——《在曉莊師範中專誕辰紀念會上的演講》陶行知在本例中,陶行知為了說明“小孩子最緊要的是進學校”這樣一個道理,講述了孫中山在農村視察教育狀況時的幾個小故事,用這幾個小故事分別來說明小孩子讀書的好處,讀死書的弊端和不讀書的禍害。由於演講者把這些道理都融入到具體故事情節的敘述中去了,因此省卻了許多空洞的大道理的論述,簡潔而又令人信服。

(3)先講清某個聽眾熟悉和理解的日常道理,

然後以它來引入要講的不太好懂的道理隻要善於發現與總結,演講者會從日常生活中找到許多日常道理,這些日常道理來自於人們平時生活中的切身體驗,因而給人們的感觸也就最深。演講者如果善於以這些日常道理作引子,用它來說明自己所要闡發的道理,就能夠使不太好懂的道理易子理解,並且給聽眾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

典型示範之一:地質學、古生物學皆屬於曆史科學,本人特在此提到1880年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關於研究古生物的一篇有名的講詞“柴狄的方法”(On the Method of Zadig)的故事來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