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吳兢至誠不改史(1 / 1)

吳兢(670-749),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唐朝史學家。

武則天時,吳兢進入史館,負責編纂國史。他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忠於史實,不畏權勢。

唐中宗時,吳兢和史學家劉知幾合作,撰寫了《則天皇後實錄》。有一件史實是這樣的:武則天晚年有兩個寵臣一個叫張宗昌,一個叫張易之,二張依仗武則天的寵愛,橫行霸道。宰相魏元忠建議武則天不該留二張在身邊。二張知道後,對魏元忠恨之入骨,又怕武則天死後,魏元忠會對他倆下手,就密謀誣陷魏元忠有謀反之意。武則天聽信了讒言,將魏元忠逮捕入獄。張宗昌又暗中誘逼鳳閣舍人張說出堂作證,說事成後,提拔他。張說隻得答應了。同僚宋璟對張說說:“名義至重,鬼神難欺;萬萬不能夥同小人陷害忠良啊!”在同僚的激發下,張說在朝堂上言道:“臣確實沒聽魏元忠有此言,是張昌宗逼我做證的。”魏元忠才得以免死。

吳兢對這件事,直言不諱,如實做了記載。

張說擔任了宰相,兼管國史。看到上述那段史實的記載,感到很難堪,認為有損自己形象,就動了改史的念頭。

一天張說去國史館,翻閱國史,假裝說:“劉知幾這人太不隨和了,故意讓我難堪!”實際他明明知道是吳兢寫的。吳兢聽了,立刻站了起來,說:“是我寫的,史稿尚在,你不能錯怪死去的劉知幾!”史官們驚得變了臉色,吳兢毫不畏懼,仍堅持如實記載。

張說又暗地裏去求吳兢,做幾個字的更改,還說:“一定知恩圖報!”又軟言乞求了好一段時間。吳兢終未答應,說:“假如答應了您的請求,那麼這部書就算不得史實了;不算作史實,又怎麼讓後人相信呢!希望您能夠諒解我。”

吳兢不畏權勢,尊重史實的精神,永遠值得稱頌。

事實就是事實,不可有半點虛假,做人也是一樣,要誠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