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話速度的問題確實是一個有待深入探討的課題,本書後麵還會論及。雖然沒有什麼固定的標準,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就是,為了適應現代化高速度的社會生活,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講話速度的適當加快是必然趨勢。

與講話速度慢條斯理相聯係,在語言表達中頻繁使用一些“這個、那個、啊、晈、嗯”之類的毫無意義的音節,也是一種常見的語言毛病。某些領導幹部做工作報告或即興演講時,“這個、那個”使用的頻率之高足以令人瞠目結舌,以致有的聽眾膩味之極,便通過計算講話人每分鍾說多少個這樣的口頭禪來排遣無聊的時間,這實在是一種令人痛心的現象。比如下麵的講話:“你們年輕人搞事業,啊,我是鼓勵的但不能摻私心雜念,對不對啊?啊?”

“推行?那你就應該……啊?……根據實際,啊?……”

“你既然,啊,認為你自己在生活作風方麵也沒什麼問題,啊,很嚴肅的人!那我也願意對你這樣看,我希望你對待小莉,啊,她還是個孩子,也不要有什麼不光明磊落的用心,啊?”

“你什麼問題都沒有?都是別人的問題?啊?”這是某省建工局一位黨委副書記對一名年輕的縣委書記的訓話片斷,幾乎一句一個“啊”,而語言表達的內容又是十分的空洞貧乏。

出現上述情形,其原因有兩個:一是想借此顯示出講話人的權威和地位的優越感,上麵這位建工局黨委書記的語言很明顯是帶有這個成分的,連她自己都意識到了。有些幹部之所以講話一字一頓,其潛在心理也是這樣。越慢越有派頭,越慢官味越足,這是現代社會生活中一種極其錯誤的語言觀。其次,講話人本身邏輯思維混亂,表達能力低下也是導致這種現象存在的重要原因。過於頻繁地使用“這個那個”一類的無意義音節,其目的無非是用它們來填補講話中下句不接上句的空白,以此掩飾自己的語言毛病。

(6)平淡冗長、照本宣科型

在一定的正式場合,為了嚴肅、莊重以及表達的準確、嚴謹起見,按照事先準備好的講話稿進行演說,這是必需的,也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如果在任何情況下,比如受邀請出席聯歡晚會,主持會議,普通的大會發言等,都要照本宣科,甚至臨時開個現場會,也要帶上秘書,先草擬好發言稿再講話,就顯得呆板拘謹有失活潑了。而且,這種照本宣科似的講話往往又是平淡冗長的,既表現在內容方麵,又體現在語言形式方麵。例如不管到什麼地方,講什麼專題,總是先來一段形勢介紹:“今年國內外形勢一片大好,在×××的指引下,在××××會議精神的鼓舞下”,一直到本省、本地區、本市,冗長不堪,全是“套話”“現成話”;在語調上,也是平淡無奇,自始至終按照同一音調念下去,毫無抑揚頓挫的變化美可言,給人一種暮氣沉沉、毫無生氣的感覺。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究其原因,可能有三點。其一是領導者思想懶惰,一切事情(當然包括講話)都不願意自己動腦筋,找秘書起草便萬事大吉,既省力又省時,何樂而不為?二是因為講話者本身語言表達能力低下,不習慣,也不擅長於作即興的生動活潑的講演,隻好通過照讀別人先寫好的講話稿來彌補這一缺陷了。第三,可能還隱藏一種過分的謹慎,不敢承擔責任的膽怯心理,即興演講,又沒講稿,難免信口開河,萬一有所偏頗,掛一漏萬,出個差錯,將來吃不了兜著走怎麼辦?為了穩重起見,還是請秘書代勞為上,至於講話幹癟,那是語言能力問題,不會犯什麼政治錯誤,關係不大。毛澤東同誌在《反對黨八股》中批評我們的某些領導幹部說話寫文章一股八股腔時,曾用過兩個十分精彩的比喻:“語言無味,像個癟三”;“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這在我們今天也是應該引以為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