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語言進行交際時,應注意有些情形下語言的禁忌。
常言道:當著銼人,不說矮話。朋友中間有一個“禿頂”,就不能對著人家說什麼“禿頭”或“光頭”的;如果家裏來了個客人,體型又矮又胖,就不能說“矮子”、“胖子”,否則會挫傷人家的自尊心。言談中,淫詞穢語、不健康的口頭禪更應禁忌。見到青年女子,一般不應問對方年齡、婚否。徑直詢問別人的履曆、工資收入、家庭財產等私生活方麵的問題,易使人反感。切莫對心情惆悵的人說得意話、得意事。若對方曾犯過錯誤或有某種缺陷,言談時要避免刺激性的話語。對別人不願回答的問題不要追問,不要刨根問底,如果一旦觸及,應立即表示歉意,巧妙地轉移話題。
探望病人,是每個人都要碰到的事,這完全是出於對病人的關懷,這時更要注意病人的忌諱,否則會好心人辦壞事。有個女青年去探望久病的姨媽,她關切地詢問:“您飯量可好?”不想這一句問候話,卻使病人的臉上立即堆滿愁容,她憂心忡忡地說:“唉,不要談它了!”接著就沒詞了,結果造成了很尷尬的局麵。原來,病人病情嚴重,最苦惱的就是吃不下飯。探視病人時,當看到病人麵容憔悴時,切不可吃驚地問:“你的臉色怎麼這麼難看?”之類的話,否則,除加重病人的思想負擔外,沒有其他任何用處。
平時同人交談,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事情。在喜慶場合,更要避免不吉祥的詞語。
為使交談順暢、融洽,還要注意對方的禁忌,否則就會給社交增添周折。
某大公司一位男士熱心為另一同事結婚謀劃贈送禮品,他笑嘻嘻地向本單位一位40多歲的女同誌請求,要她“合夥”,沒想到這位女同誌竟傷心地哭了起來。這位男士一時不知所措,愣住了。原來,她至今未結婚,而且她在戀愛上受過很大的刺激,別人的喜慶容易勾起她辛酸的往事。而那個經辦人未注意避諱,觸動了她傷感的神經,使得大家都很尷尬。
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我們與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人的交往已經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然而,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禁忌,是我們在交往中特別需要注意的。
地域指的是接受對象所處的地理位置,包括國別、省別、族別等。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彼此在認識、觀念、習慣、風俗上都有區別,對說話者言辭的接受,就會有所不同。說話者在進行言辭表達時,應當認清接受對象的地域性,才會產生良好的交際效果。
《尹文子·大道》講了這麼一件事:鄭國人把未經加工處理的玉叫做“璞”,東周人把還段有醃製成幹的老鼠叫做“璞”。鄭國的一個商人在東周做買賣,一個東周人問他:“你要不要買璞?”鄭國商人說:“我正想買。”於是東周人從懷裏掏出一隻老鼠遞上。鄭國商人趕快辭謝不要。東周人在作言辭表達時,沒有認清其接受對象是鄭國人,所以買賣不能成功。
地域不同而對言辭接受也有不同的要求,在世界上的表現大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