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霍夫艱難成才
第一位榮獲諾貝爾化學獎的範霍夫,是飽受磨難才登上這一領獎台的。
在萊茵河自東向西橫貫荷蘭流入北海的河口附近,有一個繁華的小鎮鹿特丹。鎮前的小島橫臥萊茵河上。範霍夫1852年8月20日就出生在這個島上一個名叫米德爾哈爾尼斯的風景優美的村莊裏。
到了上學的年齡,他的父親、醫學博士老範霍夫就把他送到當地有名的學校。進入中學後學校開設了物理和化學實驗課,他立即對這些的神奇的實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下午,學校的霍克維爾先生在校園裏散步,欣賞初春的美景。突然,他看見了實驗室裏有一個人影在晃動,於是便走進去看個究竟。啊,原來是小範霍夫在實驗台前忙個不停。“喂!小夥子,你在幹什麼?”“我在蒸餾硝基苯。”小範霍夫頭也沒抬地回答,手也沒停地仍舊忙碌著。“你從哪裏進來的?”“我從窗戶爬進來的。”“你這個調皮蛋,你違反了校規,我要把你送到校長那裏去。”霍克維爾對他旁若無人、滿不在乎的態度顯然十分不滿,對他大聲吼道。小範霍夫這才發現來的是霍克維爾先生,臉色一下子被嚇得蒼白。
違反校規小範霍夫倒不在乎,他怕的是父親知道這件事,更加反對他搞化學研究。原來,老範霍夫希望他不要研究化學,而要當一名律師。“把酒精燈吹滅,我們一起去找你的父親,我要和他談談。”霍克維爾說。小範霍夫擔心的事終於發生了。
老範霍夫知道此事後果然大為生氣,他原想把兒子培養成為一個高尚的人,而現在他卻迷上了“下三流”的化學,想成為一個人人都瞧不起的化學家,這簡直是家庭的恥辱,大損於他有名望的家庭的聲譽。出於對兒子前途的憂慮,他便開導兒子:“你的學習精神很好,但是你卻不能終生從事化學。你應該明白,化學家不是一種職業,他連自己的生活都不能維持。
連藥劑師都比化學家強,因為藥劑師至少是一種職業。的確,化學在醫學、生物學中也有用途,但化學本身卻什麼也不是。”“爸爸,化學方麵也有一些偉大的成就,深奧的哲學不隻是存在於書本之中,更來自於大自然。”小範霍夫並不服氣。“不,我不能同意這一點,你這樣比較是不恰當的。”父親武斷地結束這段不愉快的談話。
小範霍夫想當一名化學家的事很快就傳遍了全鎮,引得議論紛紛。範霍夫遭到無數冷嘲熱諷,輿論壓得他幾乎抬不起頭來。
然而,小範霍夫認準了的事誰也阻擋不了,他的信條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他堅定的態度使他的父親也不得不作出讓步,雖然仍禁止他偷偷溜進學校實驗室做實驗,但卻允許他在自己醫療室的一個房間內做實驗。小範霍夫終於在這一抗爭中取得了勝利,經受住了第一次磨難。莫爾認為:“人生中最困難者,莫過於選擇。”小範霍夫正是戰勝了選擇的困難,才最終取得成功的。
那麼為什麼當時人們會瞧不起化學家呢?原來,在17世紀以前,科學被視為雕蟲小技,科學家被視為不務正業的浪子。相對於天文學、物理學、生物學、數學來說,化學得到人們的承認更晚,直到19世紀中葉——有些國家甚至更晚,化學家才作為一種職業得到社會的認可。此前,如果有小孩說他長大要當化學家,必然會招致人們的輕視和嘲笑。
1874年,範霍夫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的烏德勒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同年,年僅22歲的範霍夫提出了碳原子化學鍵的四麵體立體結構學說,把當時公認的所有分子結構都是平麵的概念,發展到立體的概念,由此開創了一門嶄新的化學新學科——立體化學。但是,著名的俄國化學家勃洛赫得到這個消息後,不僅對這一新理論橫加否定,而且還對範霍夫本人進行諷刺:“有個在烏德勒獸醫學校任職的範霍夫博士,顯然他的興趣不是在搞精密化學研究。他認為,坐在飛馬(也許是從獸醫學校租來的)上比較舒服。在那裏,他可以向世界就原子在宇宙空間中的分布高談闊論。”由於傳統的平麵結構的概念和對年輕人的蔑視,年僅23歲的範霍夫經受了第二次磨難。
為什麼勃洛赫會那麼尖刻地諷刺範霍夫呢?除了他囿於分子結構都是平麵的這一傳統觀念,不敢越雷池一步外,就是他是一位年高德劭的化學家。正如楊振寧所說:“當你老了,你就會變得越來越膽小……因為你一旦有了新思想,馬上會想到一大堆永無止境的爭論,而害怕前進。”看來,老年人如何“堅晚節於歲寒”(楊萬裏),在青年人身上吸取活力,和青年人如何在老年人身上吸取經驗一樣重要。
然而,科學的理論不是嘲笑就可以被否定的。在當年9月的範霍夫在那本小冊子中提出碳的四麵體結構以後僅兩個月,法國化學家勒貝爾(1847~1930)也提出了相同的結構。其後1885年,德國化學家拜爾(1835~1917)又從他的張力學說中提出了類似的結構,1890年薩赫斯(1854~1911)和1918年德國摩爾(1873~1926)也從不同依據提出的無張力環學說,再次肯定了碳的四麵體結構,並逐漸得到人們的承認。後來,經過許多化學家的努力,從1815年法國比奧(1774~1862)發現有機化合物旋光性開始的研究,使有機立體化學已成為不可缺少的重要化學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