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3月1日,範霍夫在柏林辭世。這位敢於戰勝世俗觀念、傳統理論、曆經磨難的化學家走完了自己奮鬥的一生。
“任憑溺水三千,我隻取一瓢飲。”範霍夫正是憑著這對化學“隻取一瓢飲”的專注,做出了正確的抉擇,衝破傳統觀念的牢籠,才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從笨孩子到著名數學家
父教母誨
希爾伯特1862年1月23日生於東普魯士首府哥尼斯堡一個鄉村法官家庭。希爾伯特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法官。兩代人的法官生涯培養了這個家庭嚴謹、求實的傳統。
希爾伯特的母親是一個有知識有教養的女性。她很喜歡學習。雖然是一個沒有社會職業的家庭主婦,可是她不僅懂得哲學、天文學,還對數學有很深的研究。她讀書學習並不是為了謀職,而是出自個人的興趣和愛好。長期對知識的追求,使她成為學識豐富和眼界開闊的人。
常言道:“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從希爾伯特出生起,父母就十分關注他的成長,注意采取各種形式對兒子進行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創造出崇尚知識、熱愛科學的良好氛圍。
這個家庭,不擺古玩字畫,不養花鳥魚蟲,當著孩子不談官論商,不講錢財田產。然而,他們卻購買書籍,談論知識和知名科學家。在這樣一個追求知識、崇尚學習的家庭中,希爾伯特受到的影響是,學習和思考是一種美德。當希爾伯特稍稍懂得一些道理時,父親開始教育他,做人的基本原則應該是:守時、守信、守法、嚴謹、儉樸、勤奮。父親的這些教誨,在希爾伯特一生的行為中都留下了明顯的痕跡。
母親崇敬康德、哥白尼等偉大的科學家,經常給希爾伯特講述他們的故事。母親並不滿足於對兒子進行一般性的教誨,她還非常細致地觀察兒子的思維特點,設法從兒子的行為中找到特長。希爾伯特上學之前,母親就開始了對他的數學教育。在母親的影響下,思維緩慢的希爾伯特竟然喜歡上了抽象、嚴謹而且枯燥的數學。
希爾伯特小時候的表現是令人失望的。他的語言能力很差,思維有些遲鈍,反應能力也不及同齡的孩子。這對於一個天分很高且望子成龍的母親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打擊。然而,當別人坦言希爾伯特愚笨的時候,這位母親卻堅信兒子智力發育正常,身心健康,隻要啟發得當,兒子一定能夠成大器。她在教兒子學習時,明明知道別的孩子教一兩遍就能掌握的知識,希爾伯特卻需要教上三五遍才能掌握。然而,母親並不認為這是笨,而是學習方法不當,還沒有找到迅速掌握知識的方法,一旦找到了適合於他自己的方法,學習速度立刻就能提上來。正是這種堅定的信念,使這位母親不僅把希爾伯特從笨孩子堆裏拉了出來,還為世界培養了一位偉大的數學家。
笨拙少年
希爾伯特少年時代,按照當地的習慣,有條件的家庭,通常在孩子6歲時就送他們上學了。
希爾伯特滿6周歲了。同齡的孩子都背起書包高高興興地上學了。希爾伯特看了眼紅,他也要求上學。可是,父母沒有同意。他們知道兒子智力不如其他孩子,如果急於送入學校,就可能害了他。同齡的孩子到一起必然產生競爭意識。在學習和知識的競爭中,智力發育較慢的希爾伯特顯然是弱者。當他的理解力、反應能力和考試分數都比別人差時,即使老師和同學不嘲笑和責罵,一個有自尊心的孩子,也會感到羞愧和自卑。在這種壓抑和自卑的心情下,對智力發育是不會有任何積極作用的。因此,父母親沒有急於把希爾伯特送進學校,而是在家對他進行啟蒙教育。
希爾伯特已經7歲了,同齡的孩子該讀二年級了。看著小夥伴們高高興興地離家去上學,希爾伯特又動心了。他吵著要去上學。然而,母親沒有立刻表態,而是找來了小學一年級課本,讓希爾伯特讀一讀,算一算,還提出一些問題,讓希爾伯特回答。測驗結果表明,希爾伯特在數學能力方麵,達到甚至超過了一年級的程度,而在語言能力和反應速度方麵,還是比較緩慢。母親覺得,思考問題很認真、反應又明顯遲緩的特點,使希爾伯特暫時還不適應小學環境。在母親的勸說下,希爾伯特同意再過一年再去上學。母親的選擇是正確的,這樣做既可以給希爾伯特的智力發育留出充分的時間,又可以利用自己的才智在家中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
希爾伯特到了8歲才上小學,比一般孩子晚了兩年。上學之後,他學習很吃力,除了數學之外,沒有一科成績突出。在語言、作文以及需要死記硬背的科目中,希爾伯特經常考試不及格。他還常因寫不好作文被老師批評。為了不影響希爾伯特上學的積極性,母親不得不替兒子寫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