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執著追求(5)(1 / 3)

這個實驗就是他在4年前做過的。他用氨和氰酸本想製取氰酸銨,但得到的白色晶體卻不具有氰酸銨的性質。這種白色晶體是什麼?當時他沒有作出結論。4年後,他重做這個實驗,並對白色晶體作了認真的分析、檢驗,證明這種白色晶體就是尿素〔化學式為CO(NH2)2〕。

這正是他上大學時,從動物的尿中分離出來的尿素。那是從動物體中得來的,而這是人工合成的。他總結自己的實驗結果,發表了題為《論尿素的人工製成》的科研論文。這篇論文就像是一發重炮,有力地衝擊了流傳已久的“生命力論”,破除了無機物與有機物之間那條人為的界限,為有機化學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從而結束了不能用人工合成方法製取有機物的曆史。

論文發表後,在化學界引起強烈反響。那些頑固堅持“生命力論”的人,還在千方百計地進行辯解。有人說,尿素是動物體的分泌物,是界於有機物與無機物之間的物質,不能算做真正的有機物。要製取真正的有機物,還是要靠“生命力”的。

但是,“生命力論”的辯護士們並沒有守住自己的陣地。繼維勒之後,科學家又陸續合成了醋酸、葡萄酸、檸檬酸、琥珀酸、油脂類及糖類物質。在大量無可爭辯的事實麵前,“生命力論”徹底被推翻了!正如恩格斯所說:“新創立的有機化學,它一個跟一個地從無機物製造出所謂有機化合物,從而掃除了這些所謂有機化合物的神秘性的殘餘。”

維勒與李比希維勒在合成了尿素之後,為了進一步弄清尿素CO(NH2)2與氰酸銨NH4CNO的關係,他又繼續做了研究。1823年,他分析過跟合成尿素有關的氰酸銀的組成,結果發現,氰酸銀的組成和化學家李比希對雷酸銀組成的分析基本相同。為什麼性質截然不同的兩種物質組成竟然是相同的呢?他和李比希對此都沒能做出解釋。有一次,他們在朋友家裏相遇,一見麵就討論起這個問題。當時,李比希還懷疑維勒測定的數據是不是有錯誤。當兩人十分詳盡地介紹了自己的實驗後,疑慮便打消了。這次長時間的交談使他們之間建立了友誼,並決定今後在研究工作中攜手合作。

氧化銀含量氰酸含量

氰酸銀:77.23%22.77%

雷酸銀:77.53%22.47%

從1829年開始,他們共同研究了氰酸、苦杏仁油等課題,還共同編輯出版了《物理學和化學年鑒》。他們感到迷惑不解的問題,也因為貝采利烏斯提出了同分異構的概念,而得到了解決。同分異構就是指組成相同而結構不同從而表現出不同性質的現象。氰酸銀和雷酸銀就是同分異構體。由此不難得出,尿素CO(NH2)2和氰酸銨NH4CNO也是同分異構體的結論。

1831年,由於李比希的推薦,維勒擔任了卡賽爾工學院的教授。這裏和柏林相比,離李比希工作的吉森大學更近了。他們經常會麵或通信,商討化學上的問題,還經常共同署名發表文章。他們這種誌同道合的友誼,一直延續著、發展著。

由於維勒在化學上的卓越貢獻。德國著名的格丁根大學於1836年又聘請他擔任教授。歐洲幾乎所有國家的科學協會、科學院和大學,都相繼授予他名譽會員、名譽院士和名譽博士稱號。1872年,英國皇家學會又授予維勒一枚金質獎章。

晚年,他的健康狀況雖不如以前,但他依然進行研究,沒有離開自己的實驗室。1882年7月31日,在格丁根,他度過了82歲壽辰,兩個月後便病逝了。臨終前他還留下遺囑,不要為他樹立紀念碑。

開創鋼鐵時代的發明家

鋼鐵對於今天人們的生產生活來說是太重要了。隻要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現,幾乎到處都需要鋼鐵,做飯需要鐵鍋,切菜要用鋼刀,蓋高樓要用鋼筋,火車、汽車、鐵路、機床以及各種各樣的機器,都是鋼鐵製成的。鋼鐵的擁有量,在今天仍然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一個重要標誌。可是在一百多年以前,無論哪個國家還都不能大量生產鋼,鋼在那時還是一種貴重金屬。鋼的大批量生產是從19世紀中葉才開始的。因為隻是在這時才有了新的煉鋼法的發明和應用,其中轉爐煉鋼法又是最先發明的。發明轉爐煉鋼法的人就是英國發明家亨利·貝塞麥。由於這項發明又引發了一係列的發明,使鋼鐵的大批量生產成為可能。所以,貝塞麥被譽為開創鋼鐵時代的發明家。

性格反常的人

1813年1月19日,亨利·貝塞麥生於英國哈福德郡的查爾頓。父親是一位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的法國人。也許由於受到家庭環境的熏陶,亨利·貝塞麥從小就對科學技術有了濃厚的興趣;剛進入社會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顯露出了一個發明家所應有的品格。不過在他的少年時代可從來都沒有想過,要當一個鋼鐵技術發明家。

1831年,貝塞麥剛剛18歲,就來到了英國的首都倫敦。當時的英國正是工業革命的序幕開始拉開的時候。首都倫敦的一切對於貝塞麥來說都有一種新鮮感。但是他在倫敦所從事的工作,卻有點使他頭痛。他在一家郵政事務所工作,每天都是在往來的郵件上蓋郵戳。一天之內同樣一個動作重複幾百甚至上千次。對於一個缺乏探索精神的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事。但是對於一個探索者來說,卻能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發現不尋常的問題,並試圖解決它。貝塞麥就是這樣。他越來越發現自己不能忍受這種工作的單調乏味,因此便開動腦筋,試圖發明一種裝置,用來代替這種單調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