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執著追求(5)(2 / 3)

於是,他買來許多工具和零件,每天下班之後,就開始琢磨,一個人搞起試驗來。有人說貝塞麥有點反常了。

別人幹了那麼長的時間,也沒感到它有什麼不好;貝塞麥剛剛幹了不久,就想改進它,確實有點“反常”。科學家、發明家所要幹的事,往往都是“反常”的,這也正是一個發明家和一般人所不同的地方。貝塞麥不顧別人的冷嘲熱諷,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還真的發明了一種自動蓋郵戳的機器。這項發明立即引起英國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決定在全國郵政部門推廣。

英國在1623年就製定了專利法,承認專利權人在一定期限內有製造和使用其發明產品的壟斷權利。就是說一個人有了發明,就應向專利部門申請專利,並通過獲得專利權來保護自己的發明的合法權益。但是年輕的貝塞麥不懂得申請專利,他的第一項發明竟無償地被人使用了。郵政部門雖然推廣應用了他的發明,但卻沒有給他任何報酬。隻是到後來,英國國王因這項發明才封授貝塞麥騎士爵位。完成這項發明後不久,貝塞麥就離開了郵政事務所,進了一家鐵工廠。在那裏,他又很快完成了一項發明,即製造金屬粉末的機器。這一次,他懂得了應該利用專利來保護自己的發明權,並立即申請了專利。貝塞麥確實是一位具有一種特殊性格的人。

由於他並不認為現有的一切都是對的,因此,無論在哪裏,他都能發現問題,也都能有所創造。比如,他還曾對製糖壓榨機、望遠鏡、鉛筆等的製造進行過多項革新。

改造步槍

1853年,沙皇俄國入侵土耳其,爆發了俄土戰爭。第二年,正在向西南亞擴張勢力的英國和法國,又支持土耳其反對沙俄,由此引發了所謂的克裏米亞戰爭。作為具有法國血統的英國人,貝塞麥覺得支持這場戰爭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他決定發揮自己的才能,來提高武器的威力。為此,他開始了對步槍的研究。

我們都知道,中國人不僅發明了火藥,而且是筒形火槍的發明者。不久,中國人的發明便傳到了西方。西方人又不斷地對火槍加以改進。其中最主要的改進就是在槍筒中開設來複線,以增加子彈射出槍膛的速度,究竟是誰發明了來複線,眾說不一。大約在公元1500年就曾有過加有來複線的獵槍。但是直到19世紀中葉以前,在槍筒中加有來複線的槍還很少見。貝塞麥首先研究的就是一種舊式的滑膛步槍。他發現,這種槍的明顯缺點就是射程近,命中率低。當時英國陸軍使用的就是這樣的步槍。貝塞麥經過反複研究探索,製成了加有來複線的步槍,也就是在槍膛內部開設螺旋線,這樣就可以使子彈在發射中旋轉著前進,不但射程遠,而且命中率也大大提高。

當貝塞麥把自己新研製的新式步槍首先推薦給英國的時候,他本以為會立即受到歡迎。然而,一向因循守舊的英國陸軍部,對於貝塞麥的發明卻毫無興趣。這使貝塞麥大為失望,不得不將這種新式步槍拿到法國。新即位的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對這項發明極感興趣,很快就對這種槍進行了試驗,並獲得了成功。步槍改進的成功,使貝塞麥又產生了一個新的設想,即把來複線原理推廣到大炮上去。拿破侖三世對貝塞麥的這一設想也積極支持。為此,貝塞麥開始研究在有來複線炮筒中運行的所謂旋轉炮彈。

1851年底,在阿薩斯諾靶場,對這種新型炮彈進行試射。軍官們對這種試驗非常擔心。當時的炮筒還是用鑄鐵製造的,在炮筒內部開設來複線,是為了使炮彈旋轉加速前進。為此,就必須使炮彈與炮身密切配合,不然的話,爆炸氣體就會泄漏。在火藥爆發時,炮筒內的壓力非常之高;炮彈與炮筒密切配合,又勢必使鑄鐵炮筒容易發生破裂。貝塞麥後來曾說,這是導致他尋找新煉鋼方法的“一個火花”。

尋找新煉鋼方法的火花,引發了貝塞麥探索的激情。此時,他記起了曾給予他以極深刻印象的一件事。

1851年,在倫敦的第一屆國際博覽會上,已經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完全用鋼鐵和玻璃建造了一座“水晶宮”,用作博覽會的會場,以此來炫耀它的強大。也就是在這個博覽會上,德國卻用另一種方式顯示自己的實力:它在中央展覽廳展出了克虜伯鐵工廠的野炮。這種野炮不是用鑄鐵而是用鋼鑄成的。貝塞麥對此特別感到驚奇。因為當時的英國雖然鋼鐵工業已經比較發達了,但用坩鍋法煉鋼,每次也隻能煉出35千克鑄鋼,要想鑄造這樣的大炮,那是相當困難的。從這裏,貝塞麥已經認識到,要想製造鋼鐵大炮,必須先要解決大量快速的煉鋼問題;而要想大量快速煉鋼,就必須有新的煉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