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執著追求(5)(3 / 3)

轉爐煉鋼法的發明

人類在兩千多年以前就已開始使用鐵器。但直到18世紀末以前,人類所使用的主要是鑄鐵(或稱生鐵)和熟鐵,鋼的產量還很少。我們都知道,生鐵、熟鐵和鋼之間的區別主要是看它們中間的含碳量的多少。鐵中含碳量很少的叫熟鐵,含碳量大的叫生鐵。鐵中含碳量在0.2%—1.5%之間就是鋼。熟鐵強度大,但質地柔軟;鑄鐵強度小,很脆,但質地堅硬;鋼則兼有兩者的優點,它比鑄鐵強度大,又比熟鐵硬度高,所以隻有鋼才更能滿足人類對材料的需要。但要煉出含碳量適中的鋼來並不容易。中國有句成語,叫“百煉成鋼”,那是因為開始煉出來的是生鐵,裏麵含碳量高,又有雜質,經過反複冶煉鍛打,既脫碳,又去除了雜質,才能成為鋼。當然還有其他煉鋼方法,無非都是往熟鐵裏滲入適量的碳,或者使鑄鐵去掉多餘的碳。

在貝塞麥生活的那個時代,人們仍然要通過複雜的程序,把適量的碳滲入到熟鐵裏去,才能煉出優質鋼。本來熟鐵的價格就比生鐵貴,鋼的價格更高於熟鐵,所以那時鋼還是一種貴重金屬,用量也極少。1850年英國鐵的產量為250萬噸,但鋼的產量隻有6萬噸。

當貝塞麥轉向研究煉鋼時,他對冶煉技術簡直是一無所知,但他決心學習。他很快就弄清了鑄鐵之所以會這樣脆,是因為它含碳量很高的緣故;要獲得鋼,關鍵是要降低鑄鐵的含碳量。傳統的方法是將鑄鐵先變成純鐵再滲碳,其成本太高,因此貝塞麥所麵臨的課題是,如何用低廉的成本除去鑄鐵中的碳。

貝塞麥沿著這個線索繼續思考。他想,要除去鑄鐵中的碳,就應當在熔化了的鐵水中加入氧氣來燃燒掉多餘的碳。那麼,用什麼方法加入氧氣並使成本最低而又最簡便易行呢?空氣裏含有氧氣,能否用吹入空氣的方法來代替加燃燒而把碳燒掉呢?這種想法看來似乎很荒謬,不是增加燃料,而是吹入空氣,這樣做難道不會把鐵水吹冷,從而使鐵水凝固嗎?

1855年,貝塞麥開始了他的煉鋼實驗。在當時,幾乎沒有人支持他的想法,甚至連參加實驗的工匠們都警告他說,不加焦炭光吹空氣會使鐵水在爐中凝固的。貝塞麥追述當時實驗的情況時說,這次實驗使他不得不和“不信任的以及深感困惑的人們打交道”。

貝塞麥沒有聽從人們的警告,堅持進行了實驗。他把鑄鐵水倒入經他設計和製造的一個罐型裝置中,然後從罐口鼓進空氣,不久就有褐色的煙霧逸出。這時爐溫不僅沒有下降,反而上升了。原來鐵水隻有1350攝氏度,結果上升到1600攝氏度。這證明空氣先將鐵水中的錳和矽氧化,生成了氧化錳和氧化矽,同時鐵水中的碳也被氧化,生成了二氧化碳。正是由於爐料的“燃燒”,出現了白亮的火焰,使爐溫上升了。大約十多分鍾之後,火焰消失了,又開始放出濃重的褐色煙霧。說明鐵水中的磷也被氧化,去除了。貝塞麥用了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就煉出來一爐鋼水,實驗取得了完全的成功。接著,貝塞麥又把罐型裝置的固定方式加以改進。原來是固定式結構,為了便於把煉好的鋼水倒出來,便改為轉動式的結構,所以這種爐子叫作轉爐。

當時的英國從瑞典進口棒狀鐵,是用這種棒狀鐵作原料來煉鋼的。這種棒狀鐵的價格每噸為15~20英鎊。貝塞麥用高爐的鐵水作原料,其鐵水價格僅為3英鎊。用棒狀鐵來煉鋼也極為麻煩,要先將棒狀鐵在煉鋼爐裏慢慢加熱兩個晝夜的時間,然後再將棒狀鐵深藏在煉鋼爐內用石塊組成的隔架中,再用碳粉一層一層地隔開,大約幾天之後,棒鐵呈現白熱狀態;再經過兩天,等煉鋼爐冷卻,才能把已經變成鋼的棒材抽出來。這樣煉出來的鋼被稱作泡鋼,即滲碳鋼。煉鋼過程到此還沒有最後完成,還要把鋼棒一小段一小段地割開,放進隻能容納40磅和50磅的坩鍋內熔化,每熔化一噸鋼又需2—3噸焦炭。

貝塞麥在談到自己發明的價值時說:“若使用我的方法,則隻需要20~30分鍾就足夠了……而且用坩鍋煉鋼隻能生產40~50磅,若是改用我的方法則每次可以生產5噸鋼。以往的辦法生產每噸鋼需要花費50~60英鎊的費用,但用我的方式則每噸隻需要5~6英鎊就夠用了。”

為什麼能作出如此巨大價值的發明貢獻呢?貝塞麥在總結自己的發明經驗時這樣說:“比起許多研究同樣問題的人,我有一個極大的有利條件,那就是我沒有被長期既定的慣例所形成的觀念束縛思想,造成偏見。我也未受害於現有的一切都是對的那種普遍的觀念。”

發明後的悲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