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執著追求(7)(1 / 3)

聽到這些消息,梅契尼可夫忍無可忍,他改變自己的初衷,不再回俄國工作了。他又重新回到巴黎,並且在那裏一直從事他的研究工作,直到1916年他逝去時也沒能再看到自己的祖國一眼。

不迷信權威

早在敖德薩大學工作的時候,梅契尼可夫就開展了比較胚胎學的研究,他研究的對象包括低等的無脊椎動物,也有脊椎動物。

當時,比他年長的一些專家、教授在這方麵已經做了不少工作。例如俄國著名的胚胎學家貝爾就已經研究了高等動物的胚胎學,他提出了一種“胚葉”的理論。認為高等動物的胚胎是從一個受精卵子開始,一分為二、二分為四的不斷分裂下去,變成了一團多細胞的胚層。胚層後來分成3層,分別叫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這3個胚層繼續發展下去,就分別發育成生物體的不同器官和組織。

胚層又稱為胚葉。這就是“胚葉”的理論。

貝爾的胚葉理論是指高等脊椎動物而言的。梅契尼可夫研究比較解剖學,他想弄清楚貝爾的“胚葉”理論,對低等的無脊椎動物是不是同樣適應呢?

當時,因為還沒有人進行過這種工作,所以對貝爾的理論都深信不疑。

梅契尼可夫決定用低等動物做實驗,他選擇了頭足類軟體動物和昆蟲這兩種無脊椎動物做為實驗的對象。

低等動物的生命力比較強,很容易被分裂、繁殖。經過梅契尼可夫認真深入的觀察,他終於證實:貝爾的胚葉理論不僅是脊椎動物的胚胎發育原則,就是在昆蟲、軟體動物這些無脊椎動物身上,它們的發育同樣經曆著胚葉的發育階段,其中外胚葉逐漸分化發育成動物的表皮層和神經係統;中胚層不斷分化,變成許多小節,再分化成各種器官;而內胚層則最後分化成消化器官的內壁層。

換句話說,梅契尼可夫用實驗證實,貝爾的胚葉理論既是說明高等動物胚胎發育的理論,它同樣適用於低等動物的胚胎發育。

在同一時期,在胚胎學界還流行著另一種學說,叫做胚胎“二源論”,認為:多細胞的動物在胚胎時期,有兩種不同的發育情況。一種是在胚胎體內有體腔的,另一種則是沒有體腔的。這種學說在當時占統治地位,有很大的影響,大家都認為是正確的。

梅契尼可夫在研究胚胎的過程中,發現所有的胚胎都是同一個情況,並不像“二源論”所說的那樣,有兩種不同的發育情況。

但是,以前他沒有專門研究這個問題,而僅僅是有點印象。搞科學研究,光憑印象可不行。

梅契尼可夫決定把這個問題弄清楚,他決定做實驗來看個究竟。

在有脊椎動物,所有的胚胎都曾發展到有體腔的階段,所以,主要的問題是弄清楚無脊椎動物是否有體腔發育上的不同。

他選擇了兩種動物,一種本身是有體腔的,一種則沒有。他們分別是棘皮動物和櫛水母,後者是沒有體腔的。

他從最簡單的單細胞開始,認真觀察,一直到它們分別發育為成形的動物。每一個階段他都有認真的記錄,並且繪成圖形。

經過這個比較研究,他終於得出結論:“二源論”的理論是錯誤的。動物在其胚胎發育的階段,不管是高等的,還是比較低等的,都同樣經曆相似的發育階段。盡管發育成熟的動物在形態上差異很大,甚至絕然不同,但它們在發育時的經曆,基本上是同一個格局的。

梅契尼可夫這個研究,在很大程度上給予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以重要的支持,說明動物不論高等還是低等,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

他就是這樣,不迷信權威,敢於懷疑已有的、被認為理所當然的一些理論。他認為:理論是人們提出來的,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有錯誤,需要用實驗來加以驗證。

他同時也認識到,自己對已有的理論的懷疑,也同樣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對的,另一種是錯的。經過自己進行驗證,可能得出正確的結果,即否定原來的假設或理論,提出新的學說和理論。當然,也可能得到負的結果,也就是說沒有足夠的證據來推翻原有的理論或學說,或者得出支持原來學說的結論。

不論哪一種結果,都需要通過艱辛的勞動,耐心的觀察、實驗、研究,所得到的結論才是可靠的。科學的發展既需要有正麵的結果,也需要有反麵的結果,隻有這樣,科學才能前進、發展。

顯微鏡下的遊戲

梅契尼可夫生活的時代,顯微鏡還剛剛在科學研究中發揮作用。德國的科赫用它發現了致人於病的病原微生物——細菌。梅契尼可夫本人對顯微鏡的應用也特別感興趣。

他常常用顯微鏡來觀察低等動物。在顯微鏡下麵,能看到低等動物透明的身體,體內各種生理活動,隻要把這些動物放在適宜他們生活的水中就可以觀察到。

開始,他隻是觀察動物的自然活動。例如,一些單細胞動物如阿米巴,他們所需要的食物就是水中的微粒。他們能用自己的身體把整個微粒包圍起來,並把它消化掉,以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營養。

多細胞動物也具有同樣的生理機能。為了證實這一點,梅契尼可夫做了許多實驗,當時他正在意大利的梅辛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