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契尼可夫用的是海星魚。這是一種多細胞的低等動物,這種動物身體透明,可以在顯微鏡下觀察到它體內的情況。
梅契尼可夫先是用小刀在海星的一角劃出一個小口子。然後放在顯微鏡下麵觀察。
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海星體內許許多多活的細胞,紛紛向受傷的部位集結,就好像有人發出什麼命令似的。不多久,受傷部位的周圍就集中了一大堆細胞。
這些細胞是幹什麼的呢?開始的時候,梅契尼可夫還不清楚,他有種種猜想:或許是受到傷痛的刺激?或許是受傷後有什麼外來的異物進入他的體內,引起刺激……總之,還做不出什麼可以肯定的結論。
於是,梅契尼可夫再做進一步的實驗。
他把一根很小的木刺,放到海星的體內,然後,他仔細觀察海星對這個刺激的反應。
當天,同樣的事情發生了。海星體內有很多細胞紛紛向小木刺的地方聚集、包圍。
第二天上午,梅契尼可夫再觀察,他驚奇地發現,小木刺已經不見了。他認真地尋找後終於在有些細胞中發現了小木刺的碎片蹤影!
問題已經很清楚了,這些能遊走的細胞,就是專門對付侵入體內的異物的。這種反應對於機體是有利的,是有保護作用的。他把這種現象稱做吞噬作用。
問題還沒有完。梅契尼可夫想進一步觀察更高等一些的動物,看是否也有同樣的現象。
這一次,他觀察的是蝌蚪。
他發現,在蝌蚪的尾部有許多老化了的細胞,當蝌蚪進一步發育後,老化的細胞愈來愈多。
這時候,從蝌蚪體內遊過來許多細胞,它們也有吞噬的機能,它們把老化了的細胞一個個吞食了。後來,這個蝌蚪的尾巴就斷了,蝌蚪斷了尾巴以後,就變成了青蛙。
巴斯德的積極支持者當時,法國的巴斯德名氣很大,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法國還特意為他建立了巴斯德研究院。各國科學界對巴斯德都抱著敬仰的心情,很多人到巴黎來會見他,向他學習,或交流經驗。
巴斯德根據自己的研究結果,提出許多疾病都是由微生物的侵入引起的見解。但他對這個過程還存在一點疑點還沒有解決,這就是為什麼同樣的微生物,當侵入一種動物時,就引起疾病,而侵入另一種動物後,卻不導致疾病。他隻能籠統地提出,是由於兩個生物體的反應不一樣的緣故,但具體的他卻提不出證據來。
梅契尼可夫想在這方麵做點工作,以支持巴斯德。
這一次,梅契尼可夫用的是另一種動物,這是一種小小的甲殼動物,叫做水蚤。它在一些靜止不動的水中很容易找到。
梅契尼可夫觀察到,水蚤吞食水中的微生物。有一種微生物會以芽胞的形式在水中存在,當芽胞被吞入以後,就在水蚤的腸道裏破殼而出,變成細菌,引起疾病。
但芽胞也麵臨著另外一種命運,而且是更常見的結果,那就是沒等到它破殼而出,就在腸道中被水蚤體內那些遊走性的細胞所包圍、吞噬並被消化掉。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和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果。被侵襲的動物,或者健康地生存下去,並把侵入的病菌消滅掉,或者自己生病,直至死亡。
梅契尼可夫把自己研究的結果,寫成一篇學術論文,題為《機體對細菌的鬥爭》,發表於1884年。
他這個研究結果,得到巴斯德本人的支持,因為這正好解釋了巴斯德所提出的疑問。
為真理而戰鬥
科學是反映客觀事實和它的規律的學問。隻有符合客觀事實和規律的東西,才稱得上是科學。人們認識這些規律的過程,總是由淺入深、由少到多、由簡單到複雜的。
科學具有繼承性,前人認識到的規律,需要後人加以繼承,並繼續深入,使科學不斷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
梅契尼可夫對生物機體體內細胞的吞噬現象的認識,充分說明了這個科學的發展規律。他曾經明確地指出,人體裏也有這種吞噬細胞,也有吞噬現象。人體的吞噬細胞就是白細胞。
他明確地指出,把小木刺刺入海星的那個試驗,在人體內也可以見得到。入侵人體最常見的異物,並不是小木刺這類東西,而是使人生病的致病菌。每當致病菌侵入人體後,人體內的白細胞就會群起而攻之,紛紛聚集到病菌周圍,包圍它們、殲滅它們,使人免於罹病。
梅契尼可夫做出這樣的結論,是經過相當劇烈的鬥爭的。這是科學上正確的和謬誤的鬥爭。
還在他做海星體內吞噬細胞吞噬現象的時候,就有人提出,生物體之所以能排斥與抵禦病菌以及外界異物的入侵,是因為有血管係統、神經係統存在的作用。梅契尼可夫的實驗結果有力地駁倒了這種說法,因為在海星體內,並沒有神經係統,也沒有血液循環係統的存在。
後來,當梅契尼可夫發表了他那篇《機體對細菌的鬥爭》的名著後,在這個領域的學術界裏掀起了一場風波。有從各方麵而來的反對意見,有的甚至是惡意的誹謗,這些誹謗劈頭蓋腦地向他圍攻過來。
當時,梅契尼可夫由於他的科學成就,已經被聘擔任巴黎巴斯德研究院的副院長、巴黎大學教授。他還把在低等動物體內的各種實驗逐漸轉移到人體上來。他提出了人體中吞噬細胞及吞噬作用的意義。他認為:人體上的吞噬細胞,即白細胞的作用是清除侵入人體的各種異物,其中包括致病菌。當病菌侵入人體後,人體產生的反應就是炎性反應,其中主要的內容之一,就是白細胞的聚集和吞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