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執著追求(13)(2 / 3)

新飛機試飛成功了,它被命名為米格-1型。“米格”一詞就是取自米高揚和格列維奇兩人姓名的第一個字母。

當這種飛機由單一生產的試驗品變為成批生產時,航空工業部門就以造船部門為榜樣,采用模線樣板生產法。工作圖的設製以及檢驗圖和工藝圖的製作,主要依靠模線,即在膠合板上切下或繪製成圖,然後再按它取下各種尺碼。

模線樣板法在製造大型飛機時顯示了自己的作用,但在殲擊機生產上並沒有采用過。米高揚是最先把它用於殲擊機生產實踐的人。還由於結合采用了一種專門擬製的生產圖,生產時間大大減少,人們對此感到十分驚訝:這難道可能嗎?

米高揚領導的小組在三個月之內設計成功殲擊機的事跡,引起了全世界的飛機製造者們的注意。他們對米格飛機的生產圖和樣機的結構竟是同時確定下來的事實感到不可思議。

不畏風險

1943年,製造噴氣式飛機的任務被提出來了。當時原蘇聯偵察機關愈來愈多地得到有關德國噴氣式飛機、炸彈、火箭的情報。德國人不顧一切地滅絕了那些修建地下秘密新式武器製造廠的勞工和戰俘。因此,更需要有蘇聯自己的噴氣技術來對付德寇。

蘇聯工程師們為了建立噴氣技術,作了許多工作。幾年的時間內,首先為航空兵研製了火箭武器和噴氣發動機。

米高揚在第一批米格式飛機上安裝了“埃雷瑟”火箭。接著便直接試驗噴氣發動機飛機。當時的蘇聯已經有人製出噴氣發動機飛機,但發動機是靠最危險的氧化劑——硝酸進行工作的。這是一種能夠很快穿透飛機的腐蝕劑。一位試飛員曾在試飛中犧牲。

最後,軍事委員會決定放棄裝液體燃料噴氣發動機的飛機,提出製造複合式發動機飛機的設想。帶有這種發動機的飛機頭部裝有活塞式發動機,尾部裝有噴氣發動機。活塞式發動機的部分功率用於螺旋槳,部分功率通過延長軸用來旋轉壓縮機。壓縮空氣進入尾部的噴氣發動機的燃燒室,汽油也噴入燃燒室,油氣混合燃燒,產生補加的反作用推力,它可使飛機的時速提高一百千米。

米高揚清楚地看到製造新式動力裝置所帶來的困難,但他認為研製壓縮器式發動機不是多餘的,而是必要的。他決定為實現設計意圖掃清道路。

上級給予米高揚總設計師很大的權利,準許冒風險的權利,負有重大責任的權利。米高揚行使這一權利,終止了試製還是不試製的討論,卻為另一個爭論開辟了更廣闊的園地——怎麼試製?負責試製飛機的米高揚多麼希望早日為部隊提供大批飛機啊!

米高揚比誰都清楚這種冒險性。形勢緊迫,不可能按部就班地進行研究工作。設計師們權衡了所有“同意”和“反對”意見,決定冒險把新式發動機直接安裝在戰鬥殲擊機上,而不是安裝在試驗飛機上。米高揚感到自己無權采取其他辦法。當然他對噴氣技術的時代還不可能作出確切的設想,但他明確地認識到,這樣的時代必將來臨,因此不能遲疑不前。

米高揚設計生涯的第二階段,即取得更大勝利的階段,得到世界公認的階段,是逐漸地、日複一日地形成的。

一般飛機的動力裝置,其安裝位置對噴氣式飛機來說是不適宜的。噴氣式飛機的噴嘴噴出的火流要求把發動機從機身的前部移到後部。但是這一方案卻使各部機件的安裝布局和飛機的重心問題變得複雜了。

米高揚在複雜情況下果斷作出了決定,這一決定是人們料想不到的:他決定安裝布局基本上不變,載重位置也不變,但改變飛行方向。

被後人稱作“鴨型”飛機的、水平尾翼放在前麵的這種飛機,絕不是米高揚發明的。早在萊特兄弟所處的時代就已經按照鴨子的外型製造出一種飛行器。當時人們對飛行器利用水平尾翼向前飛行並不感到奇怪,因為還沒有一種固定的看法:一定要求人們把方向舵和升降舵安裝在後麵。

不墨守陳規,這是米高揚的特點。他決定製造一架“鴨型”飛機。他善於花小錢辦大事。他把發動機的位置由鴨子的頭部移到尾部,不變重心,使噴出的氣體火流經過飛機的後部,不損壞飛機的結構。總之,經過多方麵考慮,製造噴氣式“鴨型”飛機的想法是非常可行的。

表麵看來盡管“鴨型”飛機是大家熟悉的,但實際上在許多方麵都是空白點。從事飛機配置圖的助手們詳細研究了國內外文獻,但都沒有找到有關這方麵的資料,於是便開始參考航空模型製造者的豐富經驗,從中選擇最佳方案,進行風洞試驗,然後設計並試製飛機。但試製成的飛機看上去卻很蹩腳。

當飛行員第一次準備駕駛這種飛機升空時,機場的戰士堅決不讓放飛。沒辦法,米高揚隻好親自與機場戰士交涉。戰士說:“這種飛機屁股朝前……違反飛行規則,不出事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