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高揚通過耐心解釋,飛機終於被準許試飛了。然而,這種“鴨型”飛機第一次放飛時就發生了顫振,損壞了。
米高揚經過一番檢查,終於找到了禍根。一個微不足道的、被忽略的小事竟使這些嚴肅認真的、學識淵博的專家們陷入了緊張忙亂的漩渦。原來顫振是前輪造成的,隻要準確地保持前輪的平衡,顫振就消失了。
幾年後,米高揚認識到這種飛機遠遠不是最完美的,飛機上帶螺旋槳是多年形成的傳統,為什麼不能打破呢?一天,米高揚對他的助手說:“我決定重新改製飛機。”
他用一根樹棍當鉛筆,在沙地上勾畫出一幅新的殲擊機草圖。雖然這架殲擊機仍然使用兩個發動機,但這一次是把發動機裝在機身上。
助手聽完說道:“米高揚先生,你想想吧!發動機會使機身受熱到什麼程度?發動機的熱度對飛行員,對操縱,對各電器係統的電路將產生什麼影響?你就不擔心油箱爆炸嗎?”
的確,米高揚對切實解決熱交換問題,還沒有提出過更多的辦法。因此,防止機身受熱的問題同原來的設計思想相抵觸,這就可能成為某種凶多吉少的和非常冒險的事業。
然而,米高揚並沒有畏懼風險,他們通過斷級結構、改進冷卻係統等辦法,將可能產生的問題一個個地解決了。
1946年4月24日,米格-9式噴氣式飛機第一次升空了。每個人都為這一天而感到激動,因為這是他們用無數個失敗換來的。當然,米格噴氣式飛機能夠起飛就是一個勝利。那低矮粗胖的飛機,裝在頭部的像鼻孔一樣的雙叉進氣孔,真有點像達斯狗。看上去並不美觀,但它畢竟是一種前途無量的新式飛機。5年後,這種飛機正式投入批量生產。
在米高揚的指揮下,米格飛機的家族成員越來越壯大,除米格-9式外,他們還研製出帶有後掠機翼和新式救生工具的米格-15式殲擊機、突破音速的米格-19式殲擊機和帶有三角形機翼的米格-21式殲擊機。
長期艱苦的研製工作,米高揚病倒了。他躺在病床上,臉色蒼白,鬢發斑白。設計小組人員前往探視,他們送給他一個塑像——著名的人民英雄葉麥利亞的塑像。
米高揚知道自己的病情嚴重,他拿著小塑像說:“我要工作!”
然而,這已經是不可能了。1970年12月9日,米高揚在心髒手術後與世長辭了。
米高揚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航空事業,他是原蘇聯科學院院士,蘇軍工程技術勤務上將,兩次榮獲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6次獲列寧勳章。他是為科技事業而忘我工作、勇敢獻身的楷模。他生前有句名言:在困難難以克服、障礙日益增多之時,便是勝利即將到來之日。
創造奇跡的計算機軟件神童
做事執著的孩童
比爾·蓋茨1955年10月28日出生在美國西北部城市西雅圖。父親是個有點名氣的律師,母親是位金融家的女兒。顯然,這是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
童年的比爾·蓋茨生著一頭沙色的頭發,一雙有神的眼睛,一隻高高的鼻子。這個身體健康的小男孩對於孩子們聚在一起的追逐和跑跳似乎不感興趣,而願意一個人幹自己喜歡的事情。比爾的家庭是和諧幸福的。父母都很有教養。他們重視家庭生活。父親不管工作多忙,在晚餐和節假日,盡量使全家人在一起度過。在孩子們的記憶中,一家人總是利用晚餐時間,在一塊兒邊進餐,邊親密友好地交流和討論。每當這時,孩子們在父母麵前,都享有平等發表各自意見的權利。父母的發言,也僅僅是發表個人意見,而決不用命令的語氣。父母對孩子們的友好與親近,為孩子們發展自己的個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孩童時期的比爾,在寬鬆的家庭環境中,較早地形成了自己的個性。他很小就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性格,這就是,辦事執著,不從眾,隻要是他想辦的事情,就一定幹到最好,如果是與別人比賽,就要勝過任何人。在比賽和競爭中,他有著強烈的出人頭地的願望。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小小的年紀,他就不受環境和輿論的左右。認準了的事情,任憑別人說什麼,他都聽而不聞,一門心思幹到底。
學齡前的比爾,不喜歡和同齡的孩子在一起玩耍,也不願意看兒童們喜歡看的童話故事和連環畫,而是願意鑽進父親的書房翻那些供成人使用的書。到了7歲,他就在這些大書中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歡的書籍——《世界圖書百科全書》。他常常一個人抱著這本書,一讀就是幾個小時。當有人用懷疑的口氣問他,能讀懂書中的內容嗎?比爾不予理睬,繼續專心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