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科學悲劇(10)(3 / 3)

由於克羅奈克的阻撓,康托爾的願望始終未能實現。在哈勒,康托爾一方麵需要為生活辛勤地東奔西走,一方麵又要受到來自四麵八方的攻擊。這使康托爾的生活和研究處於極其艱難的狀態。有誰會為一個“瘋子”加薪水呢?除非他也是一個“瘋子”。同樣,也沒有人願意和他談話,沒有人願意聽他講課。研究數學成了康托爾不可饒恕的“罪孽”。

反對康托爾理論的人,都在大城市,那裏是信息中心,而克羅奈克又是魏爾斯特拉斯退休以後柏林學派的領袖人物。由於他粗野地攻擊康托爾的學術思想持續10年之久,致使很多人對康托爾的工作抱有懷疑態度,這不僅阻礙了集合論的深入和發展,而且給康托爾的正常生活帶來了苦難……人言可畏,一言喪邦!康托爾麵對種種非難和攻擊,精神上受到嚴重壓抑,陷入了極度痛苦之中。為了反駁他人的無理批評,康托爾廢寢忘食,時常處於用腦過度的狀況。1884年,他患了深度精神抑鬱症,最後終於精神崩潰,被送進醫院。康托爾真的變成了一個瘋子。

可是,真理畢竟是真理,任何嘲諷和攻擊絲毫也抹煞不了真理的光輝。1897年,在蘇黎世舉行的第一次國際數學家會議上,康托爾的思想得以在大會上傳播。經曆漫長的20餘年的艱難、坎坷和波折,康托爾的集合論,最終獲得了世界公認。

康托爾一生坎坷,為開拓數學新領域奮鬥不息,集合論不僅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聲譽,也給他帶來了無窮的磨難。他的晚年是在病痛折磨中度過的。1918年1月6日,康托爾永遠地離開了他又恨又愛的世界。

戰爭魔鬼弗裏茨

打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手冊,你會發現一戰中1916年和1917年未頒獎,而一戰後的首屆——1918年的獎由德國化學家弗裏茨·哈伯獲得。一戰硝煙剛散,諾貝爾化學獎評委會就立即把獎授予這位合成氨的發明者,足見這一發明的重要。

氨是一種基礎化工原料,它的合成不但可大量產出氮肥,使糧食或其他農作物大量增產,還在其他行業大有用途。為此,哈伯理應名垂青史。然而不幸的是,他也首創了大規模的化學戰,使成千上萬的人痛苦地死去或終身殘廢,由於他對人類文明的嚴重摧殘,弗裏茨·哈裏幾乎作為戰爭魔鬼被同盟國審判。

哈伯於1868年12月9日出生於德國的邊境城市布雷斯勞一個富商的家中。中學畢業後,在卡爾斯魯厄工業大學預科攻讀有機化學。大學畢業後,由於所發表的論文有獨到的見解,使德國化學界為之轟動,於是德國皇家科學院破格授予他化學博士學位,當時他年僅23歲。1894年起,他在卡爾斯魯厄工業大學任教。

在合成氨發明以前,農作物所需氮肥主要來自人畜糞便、花生餅、豆餅等。隨著農業和工業的發展,各國越來越希望能用空氣中的氮氣來大規模廉價生產氮化物。為此,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進行過不懈的探索和研究。然而,從18世紀中葉開始的這一努力,曆經一個半世紀之後,到20世紀初,仍未如願以償。

哈伯對合成氨的大規模試驗始於1904年。1906年,哈伯在600℃的高溫、2000個大氣壓下,用鋨作催化劑,成功地以電解水生成的氫與大氣中的氮為原料,得到了氨濃度為6%~8%的產率,並在1909年進行了報道。這是一個具有實用價值的工藝方案的轉折點。1909年哈伯又用原料氣循環使用的方法,成功地解決了氨、氮混合氣轉化率不高的問題。

哈伯的科研成果極大地震動了歐洲化學界,獨具慧眼的德國巴登苯胺純堿公司(BASF)捷足先登,搶先付給哈伯2 500美元預訂費,並答應購買以後的全部科研成果。1909年,哈伯上述改進後的生產流程工藝專利被BASF購買,並聲明,不管生產工藝如何改進,合成氨的售價如何下降,BASF每出售一噸氨,哈伯將分享10馬克,永不改變。其後,該公司的卡爾·波施(Carl Bosch)等研究人員對催化劑、設備耐用性、合成塔進氣口加熱裝置、出氣口冷卻用換熱器等進行了改進,經過了多次(其中催化劑就做過2萬多次試驗)失敗後,終於在1914年建成一座日產30噸合成氨的工廠。從此,合成氨進入大規模工業生產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