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科學悲劇(11)(2 / 3)

1933年,希特勒登上了德國總理的寶座,納粹分子開始在全國大肆迫害、屠殺猶太人。哈伯也被稱為“獄太人哈伯”而遭到驅逐。對此,他十分氣憤,同時也預感到一場厄運即將來臨。於是他移居瑞士以避劫難,後又受英國劍橋大學之邀,前去講學。1934年初,他又應邀出任設在巴勒斯坦的、由反希特勒的著名猶太科學家組成的西夫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然而不幸的是,他在赴任途中因心髒病突發,於1934年1月29日辭世。

哈伯這位化學天才與戰爭魔鬼被人們聲討的悲劇是他自己造成的,化學戰中死去的冤魂和活著的受害者永遠也不會饒恕他。而在顛沛流離和孤獨中客死他鄉的悲劇卻不是他的過錯,這是千百萬受希特勒納粹主義迫害的猶太人或其他種族的命運的縮影。

窮病折磨天才早夭

1729,一個枯燥而不起眼的數字,它不像8888那樣“吉祥”,也沒有2000那樣“引人入勝”。然而,當一位數學家來到醫院看望一個青年病人,閑談中說他就是乘1729這個車牌號的出租車來醫院時,青年人眼中立即閃爍著異樣的光芒,表現對這個數字的濃厚興趣。毫不猶豫地說,他能用兩種方法把它表示成兩個數立方的和:1729=13+123=93+103。於是枯燥的數字頓時成為搶眼的“大明星”——它是一切能用兩種方法表示為兩個數立方之和的整數中最小的一個。

這個數學家是誰?這個青年又是誰?他為何對數字情有獨鍾且有如此的靈感?

英國哈代(1877~1947)是一位一生從事數學研究和教育,而終身未婚的英國數學家。他說他一生中最愉快的事情有兩件:一是與另一位英國數學家李特伍德(1885~1977)長達幾十年的合作研究,另一是發現了拉馬努揚。

1913年,哈代突然接到一封來自印度的信。打開一看,這封信是一個印度青年寫的,時間是1913年1月6日。信中附有120個自稱是自己獨立發現的定理,請哈代審閱。

這120個定理實際上是120條公式,大體上屬於無窮級數、橢圓積分、無窮乘積範圍。哈代是這一領域的權威,對這些內容和最近的進展當然十分熟悉。看了這些定理之後,他震驚了。

在這些定理中,有的是已為當時著名數學家們在1908年~1910年間發表過的,有的表述是有問題的,但還有一些則是異常深刻、具有開拓意義的,還有的則是從來未見諸已發表的文獻的……總之,這類問題都是近百年來第一流的數學家們致力解決的問題。這個青年在信中自我介紹說,他隻有23歲(實際25歲),大學沒畢業,隻受了有限的教育,而僅在業餘研究數學……當哈代進一步了解到這個青年的情況後,他更加驚奇了。

拉馬努揚1887年12月22日生於印度馬德拉斯地區(一說坦焦爾地區的埃德羅)一個貧困商店職員之家。年輕時,他靠獎學金接受了初等教育。他從小就有對數字的特殊記憶力,並有異常的計算技能。他學習數學時,總是喜歡丟開書本獨立思考,並把自己發現的新結果記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直到他後來成為大數學家後,仍然這樣。

然而,命運對他卻是苛刻的。1904年,他得到了政府的大學獎學金,進入貢伯戈納姆大學學習。可是,由於他英語成績很差,不久就失去了獎學金而被迫輟學。在1907年以後的好幾年中,盡管他到處奔波努力,卻再也沒有爭取到獎學金。1909年他結婚之後,就更得為養家糊口奔波。當他拖著虛弱的身體,向一個地方稅收官瑪希德拉·勞尋求工作時,惟一的企求隻是得到最起碼的錢或食物,以便能滿足衣食必需和繼續從事他鍾情的數學研究。好在這位稅收官是位真誠的數學愛好者,雖然他的知識還不能完全理解這個青年的發現,但他完全可以肯定,麵前這個夾著筆記本走路的青年,有著傑出的數學才能。於是,他資助拉馬努揚回校繼續學習了一段時間。1912年,他終於在馬德拉斯港口托拉斯事務所找到了一份工作,得以養家糊口。

雖然貧困的生活極其艱難,但拉馬努揚卻從來沒有放棄過數學研究。1911年他23歲時就在《印度數學會月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關於伯努利數的一些性質》,這也是他發表的第一篇數學論文。雅各·伯努利(1654~1705)是一位瑞士數學家。1913年,拉馬努揚受朋友們的慫恿,便給哈代寫了前麵提到的那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