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探險名家(1)(1 / 3)

鄭和七次下西洋

鄭和(1371~1433),中國明朝人,航海家,探險家。他先後七次遠航,到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創造了中外航海史上的壯舉。

童年的夢想

1371年,鄭和出生於雲南昆明州一個馬姓回族家庭,取名叫馬文和,字三保。馬家是當地的名門望族,他們信奉伊斯蘭教。雖然是回族,但是,他們生活在多民族混雜居住的區域。在這裏,漢文化占主導地位。所以,馬文和在宗教信仰上隨同家族信奉伊斯蘭教,而在學習中卻接受漢文化教育。

童年的馬文和,家境富裕,衣食無愁。到了開蒙的年齡,父親就為他請來了有學識的先生,在家裏教他識字、念書。為了掌握漢文化,他學習了《四書》、《五經》、《大學》、《中庸》等儒家經典。一個孩子是不可能讀懂這些著作的,可是,馬文和記憶力好,雖然不理解書中的內容,卻可以記住那些精雕細琢的句子。父親對兒子要求很嚴格。他希望孩子通曉儒家文化,盡量做個有學問的人。

正當馬文和無憂無慮成長的時候,祖父和父親決定到麥加朝聖。麥加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出生地,也是伊斯蘭教的主要聖地,伊斯蘭教的信徒都有到此朝聖的願望。

祖父和父親上路了。深愛著祖父和父親的馬文和天天盼著他們朝聖的消息,他幼小的心靈跟著長輩西行。當時沒有地圖,更沒有有效的通信手段,他隻能靠心靈去想象。馬文和的童年時期,雲南的文化已經比較發達,來往於西南與西域以及中原地區的客商、傳教者、官員等並不少見,這些人把元代文人和旅行家們寫的《西遊錄》、《西遊記》、《西使記》等帶到了雲南。已經認識了許多字的馬文和,由於偶然的機會,得到了這些書。為了解除想念祖父和父親的煩悶,他就開始閱讀這些書籍。通過讀書,他了解了雲南和整個中國以外的世界,也知道父親和祖父到什麼地方去了。

祖父和父親經過兩年多的艱苦跋涉,終於從聖城麥加回來了。整個大家族的人,把他們父子當成英雄和聖人歡迎。那熱烈和激動的場麵,讓少年鄭和久久不能忘記。祖父和父親回來後,馬文和就有事幹了。他一有時間,就纏著祖父和父親給他講西方世界的所見所聞。除了馬文和之外,本家族的人,甚至當地其他民族的人,也都想了解外麵的世界。馬文和的長輩們待人謙和,人家要求講什麼,他們就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講給大家聽。他們給孩子和鄉親們講絲綢之路上的故事,講經過的大沙漠,講波斯國的趣聞,講麥加的清真寺,講那些國家與中國的不同之處。

祖父和父親帶回來的知識,極大地開闊了馬文和的眼界,豐富了他的知識,也啟發了他的思維。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產生了要當旅行家的念頭。他決心長大以後要像祖父、父親那樣,到遙遠的地方去旅行,去見識外麵的世界。父親見兒子對見識外麵的世界很有興趣,就對他說,要想到西方世界去旅遊,必須有知識,像唐朝的玄奘一樣,有了知識,才能學習伊斯蘭教的經典。沒有知識,到外麵幹什麼去?

少年馬文和聽了父親的話,學習文化知識更加用心。他不僅學習漢文化,學習儒家思想,還學習伊斯蘭教的教義。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礎後,他又開始學習曆史,讀一些遊記類的書籍。

馬文和是個很有心機的孩子,他在閱讀遊記類的書籍時,有意識地把一些地理名稱記錄下來。他用這種方式,知道了不少城市。當時還沒有地圖,人們隻知道南北與東西,什麼經度緯度,什麼赤道和兩極,還都無從知曉。在這種情況下,學習地理知識,隻能記憶一些地名,通過地名和方向,確定它們的空間位置。

馬文和從父親的經曆中了解到外出旅遊需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於是,他就自覺地開始鍛煉身體。馬文和經常去爬山,他還跟隨祖父和父親到周圍的清真寺去搞宗教活動。鄭和在學文化、聽故事和鍛煉身體中成長。他的祖父和父親指望馬文和將來成為一個對伊斯蘭教傳經講義有貢獻的人,而他自己則思考著如何到祖父和父親去過的地方去旅遊。

宮中小太監

馬文和少年時期,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剛剛推翻了元朝統治,正在四處清除元朝殘餘勢力,建立各級明朝政權。明軍未打到邊遠地區時,馬文和和他的家族過著平靜的日子。他們所在的地區被原有的政權統治著。當朱元璋把元朝統治者趕出北京,在北方取得了軍事勝利後,就開始向西南邊疆用兵。1381年,朱元璋派遣的軍隊攻入雲南。元朝的殘餘武裝很快就被明軍掃平。馬文和的家人在戰火中遭了殃,父親和祖父慘死,全家人失散,少年馬文和做了明軍的俘虜。

明政權剛剛建立,皇宮和新封的王室都缺少服侍皇帝、皇後和王公貴族的太監。各部將領為了討好皇帝和王爺,在興兵討伐的同時,暗中搜羅漂亮的少年送進皇宮當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