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事留餘地,人留退路(2)(1 / 3)

(2)別把事情做絕,化敵為友最好

有些人受了氣後,難免會產生報複心理,並會尋找報複機會。這種心理絕對要杜絕,因為說不定哪天你還要有求於那個人。相反,如果一個人完全有能力收拾對方,而他卻放棄了這個天然優勢,從另外一個角度巧妙地應用了這一優勢,以一種大度寬容的方式對待對方,以此換得對方的感激,這麼做豈不是更加明智嗎?不但排除了樹敵的可能性,而且還有可能多一個好朋友。

在處事過程中,要適可而止,別趕盡殺絕,千萬不要把事情做絕,斷了自己的後路。

5、別做損人利己的事

成全他人就是在成全自己,大智慧者都有成全他人的美德,絕對不會做那些損人利己的事情,因為他們明白,損人的事也未必會利己,不如留一條退路給自己。

看到別人取得成績不要豔羨他人,更不能毀壞別人的勞動成果來解自己嫉妒之氣,要想獲得榮耀還需腳踏實地地勞作,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損人利己的事情絕對不能做。如能做到這一點,在與人交往中,你會給自己和他人都留下進退的餘地,這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增進雙方感情起著重要的作用。

戰國時期,魏國與楚國分別在兩國交界處設立界亭。兩國亭卒們分別在各自國土上種了蔬菜。魏亭的亭卒非常地勤勞,每天都用心管理田裏的蔬菜,鋤草、澆水、施肥,忙個不停,蔬菜也沒有辜負他們的厚愛,長得又綠又高。楚亭亭卒則十分懶惰,整天隻知道睡大覺,不管蔬菜的死活,蔬菜小苗長得又瘦又弱,與對麵田裏的蔬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楚亭的人覺得自己很沒有麵子,於是乘夜無月色,偷跑過去把魏亭的蔬菜全部破壞了。第二天早上,魏亭人發現菜地被毀,氣得火冒三丈,急忙報告了邊縣縣令宋就,並表示要對楚亭亭卒實施報複。宋就說:“毀壞他人勞動成果的行為確實很卑鄙!他們這樣對我們,我們很生氣,那為什麼還要反過來去效仿他們呢?別人不對,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這樣吧,從今天起,你們竭盡全力去打理他們的蔬菜地,給蔬菜澆水、除草、施肥,不過你們一定要注意不要讓他們知道。”

魏亭的人認為宋就的話有道理,就照辦了。楚亭人的蔬菜,一天天好了起來,蔬菜也比以前長得強壯、高大了許多,楚亭的人覺得很奇怪,仔細觀察才知道,原來每天早上菜地都被人澆過,而為菜地澆水的正是魏亭的人。

楚國的邊縣縣令得知此事後,對魏人的做法敬佩不已,於是把這件事上報給了楚王。楚王聽說後,贈送重禮給魏王,向魏王道歉,並表示願意與魏國結成友好的鄰邦。

宋就的做法顯然要高明於那些亭卒,因為他知道,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做不得,所以他沒有讓魏亭的人再去破壞楚亭的菜地。

害人等於害己,寬恕別人就等於為自己留了後路。這樣可以營造一種和諧的氣氛。

日常生活中,那些處世尚淺的年輕人,對社會上的一切都茫然無知,為人處事更是小心翼翼,左顧右盼想尋找一個參照物來規範自己,約束自己,以免做出一些不合常禮的事。對社會閱曆少的青年人來說,產生這樣的心理是很正常的。但殊不知有時這樣做,會導致南轅北轍的結果。

由於人的身份地位、脾氣秉性都不盡相同,要想找到一個統一的標準供你參考實屬不易,也可說是不可能。所以,你沒有必要去效仿他人,隻要你堅守“不做損人利己的事情”,即可獨善其身,在與人交往過程中也會皆大歡喜,更何況損人的事情未必會利己。

做損人利己的事自然會讓人討厭,更何況損害了別人也不一定對自己有利。自私自利之人,往往不能領悟到這一點,總是毫無顧忌地損害他人的利益,把苦轉嫁到旁人身上。他們認為這樣做自己才能找到一種平衡,自己的利益才能保住。其實,這種想法就大錯特錯了,以這種方式處世,走到哪裏,都不會受歡迎,既損了他人又沒能利己。

欲給自己留退路,首先要給別人留退路,這是人情味的一種表現。上麵我們已經提到,做人要有人情味,真正的強者,都能做到這一點。

正直人之所以稱之為正直,就是因為他們具備高風亮節的品格,行事具有坦蕩的胸襟。而偽君子之所以被稱做偽君子,是因為他們為了一己之利,可以不擇手段地損害他人利益,殊不知損害了別人的利益,自己的利益也未必可以實現,即使實現了又怎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呢?未來會怎樣,偽君子們是否思考過呢?你們給自己留後路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如果他們懂得為自己留後路,生活中就不會有那麼多損人利己的事情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