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一個家長的寬容,於人於己同一標準,寬己同樣能夠寬人。了解別人,並不是指容忍所有錯誤的行為及不正常的性格。如果你能夠學習“針對事情而不是針對人身攻擊”,那麼你會發現培養寬容心態是多麼容易。
寬容作為一種修養,是非經過艱苦的修身養性而不可得的。因為要做到寬容,那就應該既寬容善美,也包容汙垢。但是後者對很多人來說不可想象,因為在人們的印象中,汙垢隻能是被消滅掉。但是,如果世界是善惡分明的話,那就根本不會有這麼多是非了。
讀過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的讀者,可能對裏麵那位高利貸商人夏洛克記憶優新。在文人筆下,猶太人被醜化成了一個充滿仇恨,有仇必報的民族。其實,這是對猶太人的一種曲解。長期以來,猶太人慘遭迫害乃至屠殺的曆史可謂血跡斑斑,卻沒有寫任何一本控訴怨恨的文獻典籍,那是因為猶太人大多不會耿耿於懷。
寬容的最高境界,不是壓抑內心的厭煩勉強忍耐,而是做到無欲無我。寬容,是那種真智慧的心靈自然而然地顯現,沒有半點做作和強加,所以老子說“上善若水”,如果一個人能像水那樣,含汙而不失本色,甘願居卑地而處,那大概就是聖人了。
也許成大事者就符合了聖人之言,他們即使財務被竊,也絕對不會去懲罰竊賊。他們寧可關心如何索回失竊的財物,卻無意針對竊賊施予報複,倘若錢財討不回來,那麼就拿對方的汽車、手表作為補償,但絕不會要求對方以手腕或心髒之類來抵帳,因為成大事者很清楚那是沒有用的東西。
有一句話說的好:人類本是四海一家,屬於一個整體,所以不能因為自己右手做事的時候割傷了左手,左手就反過來割右手以做報複。隻有寬容才能有效地把兩隻手握在一起,形成拳頭。
3.寬容別人也是在寬容自己
在成大事者的眼中,任何艱難困苦都不足以讓人心灰意冷,相反更加鼓舞士氣,激發起一定要做成大事的欲望。
在成大事的過程中,一個人難免會有受委屈的時候,而如何以柔克剛,盡顯本色,則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青年人是否可以成就一番事業,要看他是否能以一種寬容的心態控製自己,是否能夠以柔克剛。
能寬容別人,以柔克剛,才會有將來的成功。
唐代武則天專權時,為了給自己當皇帝掃清道路,先後重用了武三思、武承嗣、來俊臣、周興等一批酷吏。以嚴刑厲法、獎勵告密等手段,實行高壓統治,對抱有反抗意圖的李唐宗室、貴族和官僚進行嚴厲鎮壓,先後殺害李唐宗室貴戚數百人,接著又殺了大臣數百家;至於所殺的中下層官吏,就多得無法統計。
武則天曾下令在都城洛陽四門設置“匭”(意見箱)接受告密文書。對於告密者,任何管員都不得詢問,告密核實後,對告密者封官賜祿;告密失實,並不受罰。這樣一來,告密之風大興,不幸被誅連者不下千萬,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一次,酷吏來俊臣誣陷平章事狄仁傑等人有謀反行為。來俊臣出其不意地先將狄仁傑逮捕入獄,然後上書武則天,建議武則天下旨誘供,說什麼如果罪犯承認謀反,可以減刑免死。狄仁傑突然遭到監禁,既來不及與家裏人通氣,也沒有機會麵奏武後,說明事實,心中不由焦急萬分。
審訊的日子到了,來俊臣在大堂上讀武則天的詔書,就見狄仁傑已伏地告饒。他趴在地上一個勁地磕頭,嘴裏還不停地說;“罪臣該死,罪臣該死!大周革命使得萬物更新,我仍堅持做唐室的舊臣,理應受誅。”狄仁傑不打自招的這一手,反倒使來俊臣弄不懂他到底唱的是哪一出戲了。既然狄仁傑已經招供,來俊臣將計就計,判他個“謀反屬實,免去死罪,聽候發落。”
來俊臣退堂後,坐在一旁的判官王德壽悄悄地對狄仁傑說:“你也要再誣告幾個人,如把平章事楊執柔等幾個人牽扯進來,就可以減輕自己的罪行。”狄仁傑聽後,感歎地說:“皇天在上,厚土在下,我既沒有幹這樣的事,更與別人無關,怎能再加害他人?”說完一頭向大堂中央的頂柱撞去,頓時血流滿麵。
王德壽見狀,嚇得急忙上前將狄仁傑扶起,送到旁邊的廂房裏休息,又趕緊處理柱子上和地上的血漬。狄仁傑見王德壽出去了,急忙從袖中抽出手絹,蘸著身上的血,將自己的冤屈都寫在上麵,寫好後,又將棉衣撕開,把狀子藏了進去。一會兒,王德壽進來了,見狄仁傑一切正常,這才放下心來。
狄仁傑對王德壽說:“天氣這麼熱了,煩請您將我的這件棉衣帶出去,交給我家裏人,讓他們將棉絮拆了洗洗,再給我送來。”王德壽答應了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