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心態之八寬厚容人(3)(1 / 2)

這下可糟了。李嘉誠嚇壞了,呆呆地站在那裏,臉煞白,不知該如何向這位茶客賠禮道歉。茶客是茶樓的衣食父母,是堂倌侍侯的大爺。若遇上蠻橫的茶客,必會甩堂倌幾個耳光,而且會找老板鬧個不休。

李嘉誠知道自己闖下大禍了,真不敢想象將會有什麼樣的厄運降臨到自己身上。他早已聽說,在自己進來之前,一個堂倌也犯了這樣的過失,而那個茶客是“三合會白紙扇”(黑社會師爺)。老板自然不敢得罪這位“煞星”,硬是逼著堂倌給這位大爺下跪請罪,然後就把他辭退了。

李嘉誠已做好了受罰的準備。老板也跑了過來,正要對李嘉誠責罵,想不到的是,這位茶客說:“是我不小心碰了他,不怪這位小師傅。”茶客一味為李嘉誠開脫,老板當然樂得順水推舟,也就不再說什麼了,隻是恭恭敬敬地向茶客連聲道歉。

茶客坐了一會就走了,李嘉誠愣愣地回想著剛剛發生的事,依然心有餘悸,雙眼濕漉漉的,暗自慶幸遇上了好人。

事後,老板對李嘉誠道:“我曉得是你把水淋到了客人的褲腿上。以後做事千萬得小心。萬一有什麼閃失,要趕快向客人賠禮道歉,說不準就能大事化小。這客人心善,若是惡點的,不知會鬧成什麼樣子。開茶樓,老板夥計都難做啊!”

回到家,李嘉誠把這件事情說給母親聽,母親感歎不已,覺得兒子確實很幸運。她說:“菩薩保佑,客人和老板都是好人。”她又告誡兒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積善必有善報,作惡必有惡報。”

李嘉誠對母親的告誡謹記在心。他滿心感激那位好心的茶客,也感激老板對自己的寬容。

其實,李嘉誠逃過這一劫,並非僥幸,這是他平日積善得善報的結果。由於他平時真誠待人,吃苦耐勞,顧客和老板自然是看在眼裏,記在心上,自然不願為難他。如果是一個懶惰不負責任的夥計,客人早就看他不順眼,老板早就對他心懷不滿。那麼,即使沒事,飯碗也很危險,若鬧出點事來,還能有好果子吃嗎?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李嘉誠是自己拯救了自己,是用自己一貫誠實勤勞的作風度過了這一次險境。

但是,李嘉誠後來依然對那位好心的茶客念念不忘。他多年以後,曾對別人說:“這雖然是件小事,在我看來卻是大事。如果我還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讓他安度晚年,以報他的大恩大德。”

李嘉誠從小便從父母那裏接受了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教育,如“和為貴”、“和氣生財”等。但那時他並不能完全領會其中的真正含義。這一次“飯碗危機”才讓他真正體會到了這些傳統美德的重要作用。有親身體驗,才會去貫徹執行。後來的李嘉誠始終信奉“以和為貴”、“積德行善”寬容的做人準則,這也為他的事業發展開辟了道路。

李嘉誠曾在五金廠作過推銷員,跳出五金廠後,仍十分感激五金廠老板的知遇之恩。盡管他為該老板立了不少功,但他依然是心懷愧疚之情。

李嘉誠知恩圖報,就像當年他離開舅父的中南鍾表公司一樣,也向五金廠的老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認為:辦企業重要的是審時度勢。五金廠要取得發展,有兩條路可選擇。第一,轉行做前景看好的行業;第二,調整產品門類,盡量避免與塑膠製品衝突,占領塑膠製品不能替代的空檔。

但是,五金廠老板在李嘉誠走後,並沒有聽從李嘉誠的建議,仍然堅持生產鐵桶。結果,不久後危機果然降臨,五金廠很快便奄奄一息,瀕臨倒閉了。

李嘉誠是個重情重義之人,當他獲知此不幸後,馬上趕往五金廠找到老板,他勸老板立即停止生產鍍鋅鐵桶,而轉為生產係列鐵鎖。

原來,李嘉誠一直在關注著五金廠的前途。一來他要證實自己的眼光是否正確;二來他深知五金廠對自己不薄,自己跳了槽,老板對自己也很寬容,心中總有一股歉疚之情,總想找機會報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