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文藝家科學家11(1 / 3)

薩特是誰?

薩特

薩特與波伏娃1955年到中國訪問

讓·保羅·薩特(JeanPaulSartre,1905~1980年),法國現代著名哲學家、文學家、戲劇家、社會活動家。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196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2005年是他100周年誕辰和25周年祭日。

薩特出生於巴黎一個海軍軍官家庭,父親在他15個月大的時候在印度死於熱病,他隻好寄居在阿爾薩斯任法文教師的外祖父家,讀的第一本書是《一個中國人在中國的苦難》。12歲時母親改嫁,繼父是一名海軍工程師,迷信數理科學,主張薩特將來也學工程。這使薩特十分反感,也加強了他從事人文學科的決心。他很小就開始讀大量文學作品,中學時代接觸柏格森、叔本華、尼采、馬克思等人的著作。

薩特自幼喪父,生活艱難,4歲時由於右眼角膜翳導致斜視,又身材矮小,臉上還有許多麻子,顯得其貌不揚,被大家叫做“小個子”(他自己戲謔為“癩蛤蟆”)。但這對他沒有產生任何自卑的影響,相反他天生自命不凡。他在年輕時給自己立下的人生目標也許是絕無僅有的:“我要同時成為斯賓諾莎和司湯達。”也就是說,即要當一流哲學家,也要當一流文學家。而這居然成了現實。有人說他是一部“思想機器”和“寫作機器”。最近法國哲學教授讓·呂克·南希在《世界報》上著文說,薩特是個古往今來從未出現過的兩麵神:沒有一個哲學家像他那樣在文學海洋中遊弋,也沒有一個文學家像他那樣大舉進行哲學操練。

1924年薩特考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攻讀哲學,博覽群書,同時喜歡上了戲劇。期間通過朋友關係認識了在巴黎大學(一說同在巴黎高師)就讀的波伏娃,當時他們都在準備教師資格考試(後來他得了第一名,而她是第二名)。1929年獲大中學校哲學教師資格,隨後在法國北部港口城市勒阿弗爾的高中任教。1933年赴德國柏林法蘭西學院進修哲學,接受胡塞爾現象學和海德格爾存在主義。回國後繼續在中學任教,陸續發表他的第一批哲學著作:《論想像》、《論自我的超越性》、《情緒理論初探》、《胡塞爾現象學的一個基本概念:意向性》等。1936年發表的《論想像》以胡塞爾的現象學批判傳統形象思維理論,觀點深入淺出,行文豪邁自信,已顯露出一個大哲學家的風範。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薩特應征入伍,任氣象兵。1940年35歲生日那天被德軍俘虜,次年獲釋,後參加法國地下抵抗運動。1943年為《法國信使報》和《法蘭西文學》工作。此年秋,其在艱苦環境下完成的哲學巨著《存在與虛無》出版,但是要直到1945年才暢銷,奠定了其無神論存在主義哲學體係。他宣揚“存在先於本質”,具有一種入世精神。

作為法國戰後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靈魂人物,薩特的主要哲學著作除了上麵提到的,還有《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辯證理性批判》(據說其中有馬克思主義成分)和《方法論若幹問題》等。這些著作已成為20世紀資產階級哲學思想發展變化的重要思想資料。

薩特雖然曾經是一個早熟的才華橫溢的學生,然而直到33歲時才發表第一部文學作品。而他的前兩本小說《挫敗》和《真理的傳說》均被拒絕出版。在勒哈弗爾小城做中學教員期間,隨著歲月流逝,薩特產生了失意感,於是開始撰寫對孤獨的思考,連續寫成以下幾篇文章:《對偶發性的論述》、《論心靈的孤獨》、《憂鬱症》以及《安東納·洛根丁的奇特冒險》,最後一篇後來改編為小說《惡心》(1938年),此作一反傳統,人物哲理化,情節內心化。薩特很感謝波伏娃在他最失落的時候對他不間斷的鼓勵和支持,便把此書的題詞獻給她。

薩特把深刻的哲理帶進小說和戲劇創作,他的中篇小說《惡心》、短篇小說集《牆》、多卷本長篇小說《自由之路》(名言“我們痛苦,因為我們自由”)早已被承認為法國當代文學名著。他的戲劇創作成就高於小說,一生創作11個劇本,其中《蒼蠅》、《間隔》(名言“他人即地獄”)等在法國當代戲劇中占有重要地位。《恭順的妓女》是一部政治劇,揭露美國種族主義者對黑人的迫害,並對反種族歧視的普通人民寄予深切期待。此劇體現他主張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的思想。此外他還著有傳記小說《波德萊爾》,以及論著《什麼是文學》等。

二戰結束後,薩特倡導“介入文學”,並主編著名評論雜誌《現代》,名氣愈大。20世紀50年代初,他在政治上逐漸傾向共產黨,幾年後決裂,但仍左傾。1952年與好友、著名作家和哲學家阿爾貝·加繆決裂。1955年與其終生伴侶、女作家波伏娃訪問中國,受到高規格接待。在此前後幾年裏,他倆訪問了世界上多個國家。他慷慨大方,樂善好施;而且正直無畏,支持各種正義的革命事業,被美稱為“世界良心”,以致多次差點遭到暗殺。1963年薩特發表自傳性小說《詞語》,因為“他那思想豐富、充滿自由氣息和找來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對我們時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64年瑞典文學院決定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金,被謝絕,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給予的榮譽。1973年薩特的眼睛幾乎完全失明,他的生活基本上要靠波伏娃和他的養女(也是情人)來照顧。

薩特平時生活放蕩不羈。盡管長相很差,但由於擁有一副好嗓音、不俗的談吐以及豐富的學識和幽默感,他總能博取漂亮女人的青睞。他常常住在朋友家,並與很多女性有曖昧關係,其中多人一直接受他在生活上的支助直到他去世。但同時薩特從未斷絕同愛人波伏娃的關係,他們互相訂立的著名“兩年契約”經常被延期,盡管後者前後也有過多位情人(包括女性)。他們是終生的伴侶和情人,有共同的對文化的愛好、共同的誌向,卻不受婚姻束縛,終生沒有履行結婚手續。他們達成協議,那就是不拒絕“偶然愛情”,互相尊重對方與其他人的性關係,還彼此開誠布公地分享這些性愛經曆。

1980年薩特在巴黎逝世。時任法國總統德斯坦說,他的逝世“就好像我們這個時代隕落了一顆明亮的智慧之星那樣”。但是薩特最終也沒得到學院派承認。他是法國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聲名如此顯赫、而除了在中學執過教卻從未進入高等學府正式任教的大學者。

波伏娃以其最後10年生活為基礎,撰寫回憶他的作品《永別的儀式》,並出版他倆的書信集《致海狸和其他人》(隻是“海狸”的回信一封也沒編進去,“海狸”是薩特對波伏娃的愛稱),流露出深情和痛苦。看來,兩人建立在互相尊重、有共同信仰基礎上的愛情還非常強烈。

有意思的是,他們患的是同樣的疾病,因肺部炎症而導致肺水腫;忌日一個是4月15日,一個是4月14日,僅隔一天。他倆逝世時,法國政府都為其舉行了國葬。波伏娃死後,與薩特一起合葬在巴黎的蒙帕納斯公墓。

法國不愧是一個“自由、平等、博愛”和浪漫的國家,就在薩特和波伏娃協議契約式婚姻70年後的1999年,法國通過了一項“亞婚姻”立法:男女隻需正式辦理契約合同而不用辦理結婚手續,即可成為契約式生活伴侶。據說,今天法國已有數萬對這樣的亞婚姻生活伴侶。這種介於婚姻與同居間的新型愛情關係,真可謂薩特和波伏娃當年的契約式愛情的回聲。

波伏娃是誰?

波伏娃

薩特與波伏娃1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又譯做西蒙·波娃,1908~1986年),法國現代存在主義學者、女權主義者、文學家。她的頭銜很多:20世紀法國最有影響的女性之一;現代婦女運動最早的權威理論家;現代存在主義思潮的發起者之一;龔古爾文學大獎獲得者;聖西門式的傳記家;激進的左派人士;社會主義陣營的朋友;驚世駭俗的女才子……法國兩屆總統密特朗和希拉克都把她的才華和成就引為法蘭西民族的驕傲。

波伏娃出生於巴黎一個比較守舊的富裕律師家庭,父母均是天主教徒。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父親的工作受到影響,全家生活困頓。因此,其少女時代是在枯燥閉鎖的家庭環境中度過的。波伏娃酷愛讀書,性格沉穩,14歲時突然對神失去虔誠的信仰。她很早就拒絕父母對自己事業和婚姻的安排,具有很強獨立性。不出父親所料,未滿15歲波伏娃就已放棄當修女的瘋狂念頭。在看到小說描寫愛情部分的時候,她常忍不住幻想:我會遇到為我而存在的男人嗎?

波伏娃在理論上也喜歡過冒險生活、耗費精力和一切過激行為。對她來說,大學畢業就意味著自由,從家庭中走出。但她從未想到自己是一個天生的作家。18歲時她寫了一部小說的開頭幾頁,寫的是一個18歲少女終日關心如何保護自己免遭他人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