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君王領導人5(1 / 3)

影片中的茜茜公主

茜茜公主(電影劇照)

影片《茜茜公主》(包括三部曲《茜茜公主》、《年輕的皇後》和《皇後的命運》)由德國和奧地利1954年合拍,著名影星羅密·施奈德主演,一推出就轟動了世界,獲得了巨大成功。

奧匈帝國弗蘭茨皇帝和伊麗莎白皇後(茜茜公主)之間的愛情,可能是19世紀歐洲王室中最淒美的故事。茜茜公主至今仍受到德國、奧地利乃至全世界人民喜愛。這些影片體現了一種高貴的歐洲氣質,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歐洲電影。

影片中,羅密扮演的少女茜茜清新活潑,皇後茜茜高貴典雅,氣質宛若天成。她以自己的純真、坦誠和熱情贏得了所有的理解,使一切隔膜甚至仇視都煙消雲散。特別是她那青春迷人的微笑,像個天使,驅散了二戰後奧地利人民心中的陰霾,成為醫治創傷的一劑良藥,帶給大家重建家園的信心。

這些影片除了展示了茜茜和弗蘭茨的浪漫愛情故事,還大量表現了奧地利綺麗的湖光山色、19世紀中葉奧匈帝國王公貴族的精致生活、雖小有波瀾卻最終風平浪靜的帝國繁榮景象。奧地利人以這種獨特的懷舊方式,重塑了戰後一代人的新生。

《茜茜公主》講的是美麗活潑的巴伐利亞伊麗莎白公主茜茜,在奧地利度假時邂逅年輕英俊的皇帝、表哥弗蘭茨·約瑟夫,兩人一見鍾情。而此時國王已與茜茜的姐姐海倫定下婚約,海倫是專製的皇太後蘇菲指定的皇後人選。但國王已無可救藥地愛上了天真的茜茜,與她甜蜜親吻,並最終違背母親旨意,在生日晚宴上宣布茜茜為自己未來的皇後,在維也納舉行了隆重的國家婚禮。

影片中兩人經典的對話:“弗蘭茨:‘你恐怕什麼也沒釣到吧?’茜茜:‘不,我釣到了陛下。’”至今仍讓許多影迷怦然心動,記憶猶新。

《年輕皇後》講的是茜茜開始了她的皇後生活,倔強的茜茜和專製的皇太後蘇菲之間的矛盾,在茜茜女兒出生後到達頂點。蘇菲援引皇家傳統,不讓茜茜撫養自己女兒,而弗蘭茨卻順從了母親旨意。茜茜一氣之下回到娘家,弗蘭茨也追隨而至,他們和好如初。返回奧地利以後,他們發現蘇菲已改變了主意,同意茜茜撫養自己女兒。之後,年輕的國王夫婦訪問了匈牙利,他們在人民的歡呼聲中成為奧匈帝國的國王與皇後。

《皇後命運》講的是茜茜證明了自己不僅能出色處理國家大事,也能妥善處理與婆婆的關係。但是,當她和安德森伯爵前往匈牙利安撫不願俯首稱臣的貴族時,蘇菲卻在散布她與伯爵關係不同尋常的謠言。茜茜出遊時染上了嚴重的肺病,在母親幫助下才得以康複。病愈後,她陪同弗蘭茨訪問奧地利統治下的意大利,盡管那裏的人民強烈反對奧地利的統治,善良、親切的茜茜還是贏得了廣大民眾的心。在威尼斯市聖馬克廣場舉行的隆重歡迎儀式上,成千上萬的人們向她熱情歡呼。

永遠的“茜茜公主”——羅密·施奈德

施奈德

施奈德與阿蘭德隆

羅密·施奈德(1938~1982年),本名羅絲瑪麗·瑪格德利娜·阿爾巴赫·雷蒂,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個藝術世家。1982年5月,44歲的她孤獨地離開了人世。羅密一生事業輝煌,從影29年拍攝電影58部,其中尤以《茜茜公主》係列最為著名。她把純真美麗、活潑開朗的茜茜公主演得栩栩如生,深獲各國觀眾喜愛。然而,現實中的羅密並不幸福,甚至是個悲劇:童年孤獨,愛情未果,婚姻多變,中年喪子,多舛的命運使得她英年早逝,鬱鬱而終。

羅密祖母是皇家歌劇院名角,父母在影壇也小有名氣,家庭的熏陶使她自小喜歡表演,頗具天賦。然而,紛繁的戰爭和父母頻繁的演出,擾亂了溫馨的家庭生活。羅密7歲那年父母離異,她同母親生活在一起,並改隨母親姓氏,更為今名。

母親沒有時間照顧女兒,於是,羅密11歲就進了一所天主教寄宿學校。4年中,母親因為常年拍電影,隻來看望過女兒兩、三次。冷漠的父親則連信都不寫。匱乏童年家庭溫暖,影響了羅密的性格和一生,她時常在現實和自我之間尋覓,不斷渴求自我,這種內心的煩亂和分裂孕育著她日後生活的不幸。

就是在這所森嚴的寄宿學校,羅密立誌要成為一名遐邇聞名的電影演員。在母親推薦下,1953年,15歲的羅密參加了《白丁香再度盛開》的演出,從此步入影壇。這部影片的情節並不複雜,但羅密甜甜的扮相和自然稚氣的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她又應邀參加演出《我的初戀》等兩部影片,再度獲得行家好評。

羅密的真正走紅,無疑始於《茜茜公主》。1954年導演恩斯特·馬利施卡挑選女主角,看中了初出茅廬的不到17歲的少女羅密,“因為她的外表和氣質與奧地利曆史上的希茜公主十分相像。”《茜茜公主》大獲成功,羅密也一舉成名,被人們盛讚為“戰後歐洲第一美人”。此後她又接連主演了“茜茜係列”的兩部續集,反響更為強烈。

實際上,羅密自此已經成了茜茜公主的化身。直到今天,20多年過去了,在奧地利,人們已無法分清自己喜歡的到底是羅密還是茜茜。曆史畫片中的茜茜端莊秀麗,含蓄憂鬱。然而,提起茜茜,人們更願意談到的仍然是電影中的她———充滿青春活力、靈氣逼人的羅密。

羅密盡管已紅透歐洲,但真正接受嚴格的演員訓練還是在結識了著名導演魯奇諾之後。在這位嚴師的指點下,她主演了著名戲劇家約翰福特創作的《可惜她是個妓女》,並演出了契坷夫的《海鷗》。她的演技日臻嫻熟,深得許多名導賞識,片約接連不斷。她也逐漸注重選擇角色,影片內容大都比較嚴肅,格調高雅,並以質樸細膩、輕鬆自如的風格征服了億萬觀眾。

20世紀70年代後,羅密的高超演技得到了國際影壇承認。1975至1980年,她除了以《夜盲病人》、《一個簡單的故事》等片3次榮獲“法國奧斯卡”凱撒獎以外,還先後獲得法國觀眾獎、塔奧米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德國電影金帶獎。1981年,她又因主演《女銀行家》被法國觀眾選為該年度最佳女星。

但羅密認為榮譽有時更像個枷鎖。她成名後曾到歐美各國巡回遊覽。麵對成千上萬歡呼的崇拜者,她往往不知所措。她熱愛生活,熱愛觀眾,但心中總有一種無形的恐懼揮之不去,事業上的一帆風順竟使她變得越來越脆弱。羅密在銀幕上下判若兩人。她曾這樣描述自己:“當我想用哭來平複內心的痛苦時,‘茜茜’卻在可愛地微笑。”

羅密演藝事業漸入顛峰狀態的同時,其個人生活卻屢遭失敗。

首先,她與法國影星阿蘭·德隆難忘的初戀,經過5年的大波大瀾,仍以分手告終。

他們的初次見麵,並沒給彼此留下好感。1958年,當羅密為與阿蘭主演《克裏斯蒂娜》步下飛機時,阿蘭手捧一束鮮紅的玫瑰歡迎她的到來。羅密覺得這個法國青年俗氣乏味;阿蘭則認為對方舉止做作蠢鈍。他們在最初的合作中爭吵不斷,毫無共同語言。

直到有一天,兩人一同乘車去布魯塞爾拍攝一組舞會鏡頭時,羅密的母親發現他們已陷入愛河。這突如其來的愛情讓羅密陶醉,她脫下了讓她頭痛的假麵具,卸下了偽裝,把世俗社會拋到腦後,不顧一切地追隨阿蘭私奔巴黎,同這個“法國新浪潮騎士”訂了婚,共渡良宵。羅密在給德國朋友的信中寫道:“寧願在不幸的激情中生活,也不願在平凡的幸福中沉睡。”

可是,頻繁的演出和社會活動使他們天各一方難以相逢,性格的衝突又使他們的感情難以相諧,他們始終沒有正式結婚,同居5年後便BAY-BAY了。阿蘭有了新女友,羅密差點割腕自殺。

但這畢竟是一場美好的人生初戀,而阿蘭又是那麼帥氣、優秀,羅密對他始終不能忘情,她在日記裏寫道:“他從來沒有遺忘我,在我最無助的時候,出現在我身邊的總是他——阿蘭·德隆。”多年後,當羅密的愛子遭遇意外身亡時,阿蘭及時趕到,幫助已然崩潰了的她料理後事。

“我畏懼她憂愁的皇家氣質,”阿蘭·德隆後來回憶說,“因為我最初認識的是銀幕上的茜茜。但在真實生活中,我第一眼看見她就被迷住了,我無法抗拒她的純真。命中注定她將是個大明星,而不是德隆夫人。德國人認為,我拐騙了這個純潔的少女,他們說:‘這隻高盧公雞,粗魯地占有了他的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