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影視歌舞明星3(2 / 3)

雖然,意大利、羅馬,赫本的成功,一生都要感謝這個地方;但是,她從一開始就不知道:在意大利人看來,一個男子不認為他一結婚就該終止自由的性生活,部分人認為在結婚後有一個甚至幾個情婦都是很合適的。

多蒂婚後時常弄出許多醜聞,甚至同羅馬城裏最聲名狼藉、最妖冶的美女搞在了一起。當時一份刊物《國家調查》報道了這一事件:“多蒂是個淫婦的兒子,而奧黛麗卻是個聖人。多蒂時常帶女人上夜總會。當奧黛麗在羅馬時他就裝得像個天使。當多蒂和女演員、模特在一起被人拍照時,他非常狼狽,恨不得把這些女人藏進汽車裏。”

赫本受到的打擊很沉重,她對幸福生活的美夢又破滅了,婚姻再次以悲劇宣告結束。赫本別無選擇,她已為離婚做好了準備。多蒂對此很恐慌。他倆決定上夏威夷的火奴魯魯去度第二次蜜月,但事實證明這隻是徒勞。而赫本則為這段不值得付出的婚姻,已浪費了一個演員的黃金時代。

赫本的第二次婚姻使她息影了7年。廣大觀眾十分懷念她,電影公司和圈中人物都希望她能再次出山。不安於賢妻良母生活的赫本終於1976年重返影壇,與因演007諜報員詹姆斯·邦德而名噪一時的辛·康納利一起主演《羅賓漢和瑪莉安》。

該片首映式在紐約舉行。赫本前往出席之前,內心非常不安。闊別影壇7年,電影事業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會怎樣對待她?

她不得不先飛往好萊塢,在威廉·惠勒接受美國電影學院終生榮譽獎的儀式上發言。她朗讀了一首自己寫的詩,結果博得滿堂喝彩,這使她又驚又喜。

接著她便飛往紐約參加首映式。儀式在市音樂廳舉行,赫本一到,約有6千人向她歡呼,用唱歌的聲調齊唱道:“我們愛你,奧黛麗!”赫本對此完全沒有思想準備,她被人們的熱情感動得熱淚盈眶,興奮地說:“看到人們並未對我感到膩味,我很感動。”

然後她再飛往好萊塢,出席該片的西部首映式,並在第48屆奧斯卡頒獎儀式上擔任授獎人,這對電影明星來說是一種特殊的榮譽。她是為最佳影片《飛越瘋人院》授獎。

赫本息影7年,感觸頗深。她最難忘的是,好萊塢沒有忘記她,電影沒有忘記她,觀眾們沒有忘記她。

雖息影多年,但赫本演技並未遜色。繼《羅賓漢和瑪莉安》後,她又主演了《血統》、《哄堂大笑》、《直到永遠》等。

然而,進入70年代以來,歐美婦女解放運動日趨高漲,婦女不再滿足於做男人的玩物和附庸,她們走出家庭,走向社會,和男人一樣工作奮鬥。當時,不少女演員成功塑造了這種新女性形象,很受歡迎。相比之下,赫本複出後仍跳不出天真無邪、活潑善良的少女形象,這就不能不給人一種落伍懷舊的感覺,令人感到哀歎惋惜,這也是她重返影壇後不很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無論如何,赫本的一生是光輝燦爛的一生。她在黃金時代所創造的銀幕形象,正如她自身一樣,留給人們非常美好的印象。她在電影史上所占的獨特一頁,是不會被歲月所抹掉的。

赫本一生共拍26部影片,這在歐美著名演員中算是最少的了。她拍片精挑細選,寧缺毋濫,從影26年,平均每年隻拍一部電影。但是,沒有得到《轉折點》中的安妮·班克羅夫特一角,是她最大的銀幕遺憾。“就是那部電影”,赫本後來坦承,“一部從我指間溜走的電影。”

赫本5次獲奧斯卡獎提名,2次獲獎;1次獲戲劇托尼獎;1次獲音樂格萊美獎;1次獲電視艾美獎;10次獲金球獎提名,3次獲獎;7次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提名,2次獲獎。1991年4月,美國林肯中心電影協會向她授予Gala榮譽獎,這是對她影壇生涯以及非凡演技的崇高褒獎。

赫本從不在攝影機前搔首弄姿,更不用裸露鏡頭和挑逗性動作來取悅觀眾,色情電影更與她無緣。而且,她在拍攝工作中從來都表現得相當刻苦認真。她不僅外形純美,而且內心清潔高雅,為人很有教養,從不擺大明星架子。

著名導演比利·懷爾德評價她:“自從嘉寶以來還不曾出現這樣的人物:導演見了會忍不住再三為她大拍特寫鏡頭——拍她那端莊的大眼睛,那誘人而甜蜜的微笑,那活潑的舉止,那熾熱的感情。你離開了劇院,但她的音容笑貌仍時時出現在你眼前,揮之不去,欲忘不能。”

1980年冬赫本與羅伯特·沃特斯相遇,這個後來被她稱為“靈魂伴侶”的男人當時正遭受喪妻之痛,兩顆受傷的心靈同病相憐,緩慢而堅定地靠近。此後兩人相濡以沫10多年,成為永久的人生伴侶,直到赫本病逝。因為羅伯特,赫本度過了平靜和美的晚年。

晚年的赫本仍老驥伏櫪,為公益事業發著光和熱。1988年她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她不時舉辦一些音樂會和募捐慰問活動,並經常造訪一些貧窮地區的兒童,足跡遍及亞非拉許多國家,受到當地人民的廣泛愛戴和歡迎。1992年底她還以重病之軀赴索馬裏看望因饑餓而麵臨死亡的兒童。她的愛心與人格猶如她的影片一樣燦爛人間。

1993年,獲悉赫本病危的消息時,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雷莎讓所有修女徹夜為她禱告,祈使其能奇跡般康複。禱告傳遍世界各地。同年1月,赫本因闌尾癌在瑞士托洛徹納茨住所病逝。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為表彰她為全世界不幸兒童所做出的努力,將該年度奧斯卡人道主義獎授予了她。

赫本1996年獲選英國雜誌《哈潑斯與名媛》“史上最有魅力女性”第1名,1999年獲選美國電影協會“百年最偉大女明星”第3名,2001年獲選美國雜誌《傳記》“史上最受歡迎女演員”第1名,2004年獲選著名雜誌《世界時裝之苑》“世界最美麗女人”第1名、著名雜誌《VOGUE》“世界時尚名人”女性第1名,2006年獲選英國雜誌《新女性》“世界古今百大美女”第1名。

兩個赫本,你更愛誰?

奧黛麗

凱瑟琳2

在好萊塢曆史上,有這麼兩個赫赫有名的赫本:一個是奧黛麗·赫本,一個是凱瑟琳·赫本。

她們都是如此的蘭心慧質,活色生香,雖然迥乎不同,卻都有著神奇的魔力。很多影片由於她們獨特的演繹而成為經典,而她們送給這個世界最大的禮物正是她們自己。

她們一個是冷靜的現實主義者;一個是狂熱的理想主義者。一個是雍容的歐洲貴族之後,舉止有度,儀態端莊;一個出身於激進的美國新貴家庭,基本上隨隨便便長大,坐沒坐相。一個代表老帝國;一個代表新大陸。一個舉止不俗,惹人憐愛;一個談吐不凡,受人尊敬。一個喜歡華服,引領時尚;一個鍾意長褲,疏於著裝。一個更多地屬於家庭;一個更多地屬於社會。

她們一個小時候喜歡站在後花園裏沉思,遇見芭蕾和音樂才會兩眼發亮;一個愛好在田野裏賽跑,或者和男孩比試摔跤。一個立臥坐行樣樣被精心調教,多年的芭蕾訓練精雕細琢,因此擁有了世界上最輕盈優雅的線條;一個像大樹一樣自由伸展,五官粗枝大葉,舉止笨手笨腳。一個從小受到的家教是“引起別人注意是無理的行為”;而另一個自小習慣在激烈辯論中咆哮與尖叫,總是搶先大聲發言,生怕別人忽略自己的意見。

她們一個父母離異,拋棄家庭的父親造成一生缺乏安全感;一個父母恩愛,鼓勵孩子們對任何事物都要有自己的看法,並將自信列為家庭教育的一大方向。一個容貌無可挑剔,卻沮喪自卑地認為自己“臉太大,眼太大,腳太大”,交換完婚戒,跟夫婿說的第一句話竟是“謝謝你,終於有人願意娶我了”。一個一頭蓬鬆紅發,臉上盡是雀斑,卻對容貌自信異常,曾有人直陳她缺乏女性魅力,她厲聲回答:“總有人對性感的理解跟你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