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影視歌舞明星3(3 / 3)

她們一個6歲就獨自到國外求學,11歲因為戰爭而顛沛流離,13歲去挖野菜攪和到燕麥粥裏充饑,整個青春期為貧血氣喘黃疸所困;一個滑冰網球遊泳樣樣玩得很好,18歲時體魄健壯,龍行虎步,差點成為一名職業運動員。

她們一個閨中密友甚多,如愛娃·嘉寶、伊麗莎白·泰勒、黛博拉·寇爾等;一個更擅長與男人相處,打年輕時候起就“一點也不知道別的姑娘在一起都在談些什麼”。

她們一個因為相貌甜美而總被人們看作長大了的秀蘭·鄧波兒,認為是政治家喜歡的漂亮寶貝;一個因為熱情口才和鋒芒而總被人們疑惑為什麼沒有從政。

她們一個身邊總不乏護花使者,她隻是溫文爾雅提出自己意見,而其母親和丈夫幫助她細細研究合同條款,她所做的不過是簽字蓋章;一個在待人接物上一點也不在行,可是能獨自搞定所有事情,根本用不著所謂經紀人或秘書助理,如果她想要某個角色,會直接衝進製片人辦公室。

她們一個是溫和的飲品,清澈透明澄亮,甜而不膩,沁人心脾;一個是烈酒,濃鬱淳厚辛辣,一不小心就要被嗆一大口。一個柔聲致謝,導致多少人前仆後繼獻花獻得帳戶透支依然甘之如飴;一個冷卻過許多小夥子的熱望,往往口若懸河侃上好幾個小時後,突然說聲“我們得回家了!”在對方臉上敷衍一吻就飛也似地跑了。

她們一個選擇的男人不是出身世家就是外形儒雅;一個選擇的男人都是性情中人,但有明顯缺點。一位從不輕易給男人甜頭,有自己的原則取舍和堅持;另一個毫不受世俗(如一紙婚約)約束,可以驚天動地地愛,也可以瀟瀟灑灑地放手。

她們一個飽經婚姻的磨礪;一個是駕馭男人的女王。一個隆重嫁入望族,丈夫漁色的愛好每日登上報紙頭條,使她蒙受屈辱,多年來都在彌補婚姻的百孔千瘡;一個沒有得到對方的任何名分,可是他們的愛情絕唱源遠流長。一個認為“孩子才是我生活中的真實部分”,四度流產仍冒著生命危險生育了兩個孩子;一個宣稱“女人隻有決定不要孩子,才能像男人那樣生活”,並將此視為生活的方向。

她們一個表演的突出特點是自然高貴,舉手投足間透出女性優雅純真活潑的氣息;一個表演的迷人之處在於熱情,可常常過頭,經過喬治·顧柯等名家指點後,才好不容易改掉那尖銳的嗓音以及多次被人抨擊為“矯揉造作”和“浪費”的表演。

她們一個精益求精,拿了1次奧斯卡獎就開始注意維護自己的良好形象;一個勢頭很猛,近60年裏演了近50部電影得了4次奧斯卡獎,德高望重助長了我行我素。一個對影迷彬彬有禮,攝影師在其去世多年後,仍深情款款回憶她如何強忍身體不適配合工作,並發出“我懷念她到今天”的詠歎調;一個被索要簽名時氣急敗壞,並用“死了好,死了就沒有采訪了”的惡言向媒體叫囂。

奧黛麗·赫本和凱瑟琳·赫本,誰征服了你?你愛上了誰?

“薄命紅顏”費雯麗:

與奧立弗離婚是因為精神病還是房事過度?

奧利弗與費雯麗,王子與公主,如花美眷,神仙稱羨。但所有的童話故事,都在王子娶了公主之後戛然而止;因為殘酷的現實不容許完美的愛情神話。幸福隻是一個過客,它來的時候步履匆匆,離去的時候也同樣悄無聲息。

美麗與才華並存的費雯麗

費雯麗

費雯麗《魂斷藍橋》劇照(與羅伯特泰勒)

費雯麗《亂世佳人》劇照(與克拉克蓋博)

圓潤而俊俏的下頜,唇線清晰而優雅,雙眸閃動出奪人心魄的聰慧,麵龐秀麗得舉世無雙,被當時的英國首相邱吉爾稱為“上天的傑作”。她為影壇留下了不朽的名作:《亂世佳人》中莊園千金斯佳麗·郝思嘉狡黠的眼神、《魂斷藍橋》中舞蹈演員瑪拉純真無邪的笑臉、《欲望號街車》中遲暮美人杜波依斯的無奈與瘋狂……這就是費雯麗,世界影壇永遠的佳人。她獨特的氣質、傳神的眼眸,即使衣著樸素也散發出光豔迷人的魅力。

她從影生涯長達30多年,主演影片超過50部,角色多變;但隻要提起她,世人多會馬上想起《亂世佳人》中的郝思嘉,或是《魂斷藍橋》中的瑪拉。假如選擇世界電影史上最受歡迎的十大愛情片,那麼《亂世佳人》和《魂斷藍橋》肯定上榜。

1940年的《紐約時報》評論說:“費雯麗所扮演的郝思嘉如此美豔動人,使人不再要求演員有什麼天才;可她又演得如此才華橫溢,使人不再要求演員必須具備這樣的美貌。”

費雯麗以美貌出名,她認為有時這一點使她不能作為一個女演員被認真對待。其實她的演技也是一流的。

費雯麗(VivienLeigh,1913~1967年),原名維維安·瑪麗·哈特利,出生於印度,英國籍美國好萊塢著名電影演員,因成功主演了《亂世佳人》和《欲望號街車》,兩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1999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16名(名次低了點)。

有人說:她的身上,有著英國人的高貴、法國人的文雅和美國人的氣魄。如果你生於上世紀60年代,你肯定被她深深地迷戀過;如果你生於70年代,你肯定被她深深地感動過;如果你生於80年代,你應該知道,這個女人讓你六、七十年代的老大哥老大姐是怎樣地被吸引;這種吸引,不隻是在她的影片中,還在她傳奇般的愛情經曆中……

愛情,詩人將之看得重於生命。而對費雯麗來說,愛情如酒濃烈,如蜜香甜,而又如罌粟一樣是一座溫柔的陷阱,攫取了她一生的歡笑淚水,綻放著痛苦的詩意。幾段情感,滋味不同,發酵成屬於她的坎坷情路……

作為一個演員,費雯麗在銀幕上演出了一個個動人的愛情故事;而作為一個女人,她一生的愛情生活卻十分淒婉。

費雯麗出生於英屬印度西孟加拉邦大吉嶺海峽附近一個偏僻地方,父親是一個原籍美國的股票經紀人(一說是不列顛印度軍隊的官員),同時也是一位業餘戲劇愛好者;母親的身世是一個謎,她宣稱自己是愛爾蘭人,但似乎也同時具有印度帕西人血統,還有人說她是法國和愛爾蘭的混血兒。在這個美麗的國家,她度過了生命中最初的6年,3歲時就在母親供職的業餘劇團上台表演牧羊女並朗誦詩歌。母親試圖培養女兒的文學修養,讓她閱讀了安徒生、吉卜林等人的作品,以及希臘神話故事。這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在進行中,父母想要返回祖國英國,但因戰火阻隔,還是呆在了印度。

母親想要她接受正規的教會教育,於是在戰爭結束後把她送回了英國。費雯麗6歲時在倫敦附近的聖心女修道院讀寄宿學校,成為當時學校裏年紀最小的學生。天性活潑的她,最喜歡的是音樂和戲劇訓練、芭蕾舞課程,並學會了鋼琴、小提琴等樂器。她在修道院的密友是後來同樣成為女演員的莫琳·奧沙利文。她說自己夢想著要成為“一個偉大的演員”。後來母親又把她送到位於倫敦西區的一所戲劇學校裏,掌握了英語、法語、德語和意大利語。她的出色才貌和開朗個性,讓她成為極受男孩子歡迎的快樂女孩。1931年她回家與父母團聚,挽起父親手臂開始在歐洲各地旅行,後來父親又幫助她進入倫敦皇家戲劇藝術學院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