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十二年過去了。花木蘭衝鋒陷陣,英勇殺敵,屢立戰功。凱旋歸來。皇帝召見這些勇敢的將士們,論功行賞。有的升了官,有的得到了財物。因為花木蘭功勞最大,皇帝決定把她留在朝廷為官,當尚書。可是,花木蘭對這些功名利祿不屑一顧,她隻希望得到一匹能夠遠行的駱駝,帶她趕快回到晝思夜想的家鄉,看望她年老的雙親和情同手足的弟弟妹妹。
皇帝不好勉強她,隻好指派她的戰友們護送她回鄉。
花木蘭即將凱旋歸家的消息傳到了她的家鄉。她的老父老母樂得不知說什麼好,急忙互相攙扶著,趕到城外去迎接。她的妹妹立即梳妝打扮,燒水備茶,她的弟弟趕忙殺豬宰羊,準備慰勞遠道歸來的姐姐。
到了家,花木蘭的同伴們被招待在前廳休息,大家親熱地說笑著。
花木蘭卻悄悄回到後屋自己的房裏,脫下戰袍,換上女裝,梳好頭發,兩鬢貼上專門裝飾女人的花黃,然後嫋嫋婷婷地走出來向護送她回家的戰友們道謝。
同伴們見花木蘭一身女兒裝來出現在眼前,都萬分驚訝,沒想到十幾年來和他們朝夕相處,馳騁疆場的戰友竟是一個女子,一位巾幗英雄!他們麵麵相覷,不約而同地喊道:“我們在一起這麼多年,怎麼就不知道你是個女的呢?”
花木蘭從軍的英雄事跡,在當時就傳開了。人們編成歌謠歌頌她,讚美她。這些歌謠輾轉流傳,最後成了一首優美感人的長篇敘事詩《木蘭詩》。從此以後,婦女從軍的越來越多。她們有的學習花木蘭女扮男裝,有的組織成百上千人的女軍跟男子並肩作戰,為國立功,在曆史上寫下光榮的一頁。
那麼,曆史上到底有無花木蘭其人呢?眾說紛紜。
有人根據曆代文人讚頌花木蘭的詩詞推斷,花木蘭實有其人。
有的考證說黃岡縣有木蘭山、木蘭鄉,認為花木蘭是黃州人。
有的經過考證,認為木蘭姓魏。有的以為姓朱,大多數人認為姓花,不一而足。
也有的人認為,上述種種說法,是出於對這位巾幗英雄形象的熱愛,將“木蘭”二字入詩或用作地名,都不足以證明確有其人在。但是,當時北方人民不論男女老幼都崇尚武功,騎馬射箭蔚然成風則是不容置疑的。《木蘭詩》可能傳唱的是一個相類似的事實,經過曆代傳唱,不斷豐富、潤色,成為有聲有色、情節生動的故事,花木蘭應該是人們從現實生活中塑造的典型化的英雄形象。
這樣看來,花木蘭其人真相之謎,無須再贅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