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智慧的起源(5)(1 / 3)

據漢朝《韓詩外傳》載,春秋時,魏國有個叫子質的大臣,他得勢時,曾保薦過很多人。後來丟官隻身跑到北方,見到一個叫簡子的人。子質向簡子發牢騷說:“我過去培養了許多人,但是,當我遇到困難時,竟然沒有一個人來幫助我,你看,我如今就落得孤身一人的地步。”簡子聽罷,勸慰子質說:“春天種了桃樹和李樹,到夏天可在樹陰下納涼,秋天還可以吃到可口的果實。可是,如果你春天種的是蒺(jí)藜(lí),到夏天不但不能利用它的葉子,而且還會長出刺來紮人。可見,培養人保薦人也要注意對象,君子培養人才,就像種樹一樣,應先選對好象,然後再培植啊!”

因此,後人就用“桃李”來比喻有培養前途的人,如今則用來泛指學生。

漢字究竟有多少?

漢字數量繁多,隨著社會的發展,還會不斷地增加。統計一下各個時代漢字的數量就可以看出這一特點。

現在已發現的甲骨文中,單字有4500多個,其中可以認識的為1700多個。

目前已知的金文中,單字有3500個左右,能夠辨認的有2000多字。

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有係統的字書,收字9353個。

晉代呂忱撰《字林》,收12824字。

後魏陽承慶撰《字統》,收13734字。

南朝顧野玉撰《玉篇》,收16917字。

隋朝陸法言作《切韻》,收12158字。

宋代陳彭年等人的《大宋重修廣韻》,收26194字。司馬光撰《類篇》,收31391字。

明朝梅膺(yīnɡ)祚撰《字彙》,收33170字。宋濂(lián)等撰《洪武正韻》,收32025字。張自烈撰《正字通》,收33000餘字。

清朝張玉書等編《康熙字典》,收47035字。

1915年出版徐元詰等人所編《中華大字典》,收48000餘字。

解放後列為我國文化建設重點項目的《漢語大字典》共收古今楷書漢字56000多個,是當今世界上收集漢字單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藥罐裏的偉大發現是怎麼回事?

殷墟文物的發現是近代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偉大的發現卻在一個小小的藥罐中……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清朝國子監祭酒(最高學官)王懿榮生病。在他服的藥中,常有一味名叫“龍骨”的藥。一天,王懿榮正在煨(wēi)藥,當他拿起一片“龍骨”正要放入罐中,突然發現上麵刻有類似篆文的東西,大為驚異。於是他趕至藥鋪,把“龍骨”都收購了。

王是一位金石家,精通鍾鼎、籀、篆。經過對“龍骨”上的符號反複研究之後,他認為這是一種更為古老的文字。

國子監祭酒收購“龍骨”之事一傳開,更是八方進獻。王因此而收集“龍骨”成千,可惜他來不及整理就去世了。他死後,不肖子孫大概認為這麼多的“龍骨”幾輩子都吃不完,就轉賣給了劉鶚(è)(《老殘遊記》作者)。

劉鶚如獲至寶,他選了1000片,出版了《鐵雲藏龜》,這是第一本著錄甲骨文的著作。3000年前的最古老的象形字得以麵世,哄動了中外。

可惜劉鶚也沒能夠探本求源。1910年,學者羅振玉幾經周折,終於尋訪到了“龍骨”的起源地——河南安陽小屯。

小屯考古發掘之後,出土文物之豐,令人瞠目。原來這裏是赫赫有名的商王朝的國都。現在在安陽已建立了宏大的殷墟文物陳列館,展出中國最古老的文化。

文字起源之謎是什麼?

文字已是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但文字的起源,並不是一個能輕易下結論的問題。

被古文字學家確認的最古老的圖畫文字是公元前3500年左右,出現在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一塊幾英寸見方的大理石碑上,兩麵12個左右的圖畫清晰地表明這裏記載一個重大事件。在圖畫文字之後,出現了具體與抽象相結合的“畫謎文字”,絕大多數考古學家認為這種文字形式出現在公元前1800年的兩河流域地區。音節文字很可能是字母文字最終形成前的一個階段,處在這一階段的文字有:公元前3100年的蘇美爾文字、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文字、公元前2200年的原始印度文字、公元前2000年的克裏特線形文字公元前1500年的赫梯文字、公元前1300年前後的甲骨文字。字母文字是文字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標誌著文字規範化的到來。有些學者認為,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等地使用閃米特語的人,采用了埃及的詞彙符號並且使用了詞彙的第一個發音而發展了包括某些確定的元音在內的字母文字。但美國學者格爾帕(pà)卻認為,第一個能被公正地稱之為字母文字的是希臘語,希臘語充分地接受了閃米特語的音階表,發展了元音製度,首創元音與輔音的結合,第一次創造了完備的字母文字體製,是公元前9世紀。而另一些研究者卻認為早在公元前1800年,這一偉大創造就已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