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智慧的起源(5)(2 / 3)

關於文字的起源時間、地區、形式等總有許多難於確定的爭論,很難理出一個整齊化一的發展階段。

漢字橫行書寫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古人寫文章都是直行從右往左書寫,是什麼時候開始改為橫行從左往右書寫的呢?

原來,古人書寫材料一開始多為木簡、竹簡,書寫工具多為毛筆。木簡、竹簡狹而長,豎寫起來方便,用毛筆寫字,也是從上往下方便,再加之漢字是方塊字,所以形成了直行從上往下,從右往左的定勢,雖然後來發明了紙張,但是“積習難改”,書寫順序依然不變。

時至清朝末年,一些知識分子學習西洋文化,提倡漢字改革,提倡拚音文字,致力改變傳統的書寫方式,改用橫行從左往右的書寫方式。1909年,我國出現第一本“橫排本”書籍——《音韻記號》,其作者為劉世思。

普通話是怎樣形成的?

古時候,人們說話各用鄉音,南腔北調,不便於思想交流。元、明、清時代,北京話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隨著人們的交際,北京話也在全國各地傳播開來。當時,這種北京話主要用於官場交際,所以又稱為“官話”。清朝雍正皇帝就曾命令官吏“務使語言明白,使人易通,不得仍前習為鄉音”。雍(yōnɡ)正的目的,自然是為封建統治服務。不過,客觀上也有助於“官話”的進一步推廣。事實上,這種“官話”不僅在官吏之間通用,也逐漸為各地的老百姓所接受和使用。

當時的文人,一方麵用脫離口語的文言寫作,一方麵也用接近口語的“白話”寫作,《水滸傳》、《紅樓夢》就是其中的代表。這種白話文學的語言基本上屬於北方話,因此對北方話的推廣也有促進作用。

晚清時候,一些文人致力於“官話”推廣、普及工作,其中尤以王照的貢獻為大。王照經過認真的考察研究,終於得出了“北至黑龍江,西至隴,西南至滇,南至江,東至海,縱橫萬裏”“皆與京話略同”的結論。他提議“取京話”為“官話”,作為公用話。他還仿照日本文字的“假名”,截取漢字結構中的一部分作為字母符號,創“官話合聲字母”50個(即“京音字母”),為我國漢語注音字母的發展奠(diàn)定了基礎。

“五四”時期,書麵語方麵,“白話”逐漸代替了“文言”;口語方麵,在曆史上流行的“官話”基礎上,開展了所謂的“國語”運動,把北京話定為標準的“國語”,作為民族共同語加以推廣。

不過,早期的官話和後來的國語,除了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外,在詞彙和語法方麵都沒有明確的規範標準。1955年10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召開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才提出明確要求,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現代典範的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漢民族共同語”。隻有符合這個要求,才是規範化的普通話。

江永女書之謎是什麼?

在湖南省江永地區自古以來就流傳著一種特殊文字,因其隻在婦女中流傳使用,故被稱作女書。關於女書的來曆,當地人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江永的一位美女被選進皇宮做妃(fēi)子,在宮中孤獨寂寞,想給家鄉親人寫封信訴說心中的痛苦,但怕被別人發現,就自創了一種文字,需斜著識讀,用家鄉的土話寫成。

江永女書到底是什麼樣呢80年代初,幾位語言工作者到江永地區實地考察搜集,使女書的麵目呈現於世人。江永女書確是一種隻在當地婦女中流傳使用的文字,其文字結構有的近似甲骨文和篆文,有的則與現代楷書相通。書寫方式是用筆毛蘸墨將字寫在紙上、布上或扇麵上,自上而下,從右向左,字型傾斜,呈菱形,記錄的是江永方言,屬一種單音節文字,每個音節表示一組同音不同意的詞語,以記錄婦女苦難經曆為主,由於當地婦女相信有陰間,因此許多婦女死時都以自己的女書作品焚化殉葬,以便在陰間續寫續讀,這就使女書不斷亡佚,瀕(bīn)於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