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智慧的起源(5)(3 / 3)

江永女書到底屬於哪一個民族的文字,是人們爭議的核心。

有人認為,女書是與漢字一樣古老的原始文字,是長江流域以南的民族中早就存在的,江永地區曆史上是“南蠻”、“英瑤”、“民瑤”活躍的地區,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書同文的政策。但一些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文字卻可能保留了下來,後來又不斷吸收發展,形成了江永女書這類文字。

另有人認為。江永女書不是少數民族文字,而是一種漢文,但和通用的漢文又有區別,它不是通用漢字的變體,更不是單由婦女創造專用的,而是直接從漢語文字發展演變而成,是具有獨立體係的一種字支係的遺留。

還有意見認為,女書是借用和參照漢字形體建立的一種獨立方言文字。

千年仙字之謎是什麼?

在福建省南部的華安縣境內,九龍江支流的汰溪入江處的石崖上,散布著五處依稀可辨、約有20來個奇異的摩崖石刻文字,這是我國南方迄今唯一可見的古代石刻象形文字。遺憾的是,千百年來多少飽(bǎo)學之士路經此地,卻無人能參破字的含義,因此被奉為仙字而名聞四方。最早記載這一古跡的是《太平廣記》中的唐書《宣室誌》,稱這一摩崖石刻係雷劈成字,唐代韓愈曾識得此文。

1957年,福建省文管會派人為仙字潭的文字逐一拓片照相紀錄,並發表考察報告認為,這些所謂的仙字其實都是鑿刻在崖壁上的象形文字,字體大的長70餘厘米,寬20餘厘米,小的長10餘厘米,寬僅幾厘米,都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古樸的象形表意形態,其形狀有的像揮動雙手的鬥士,有的像鼓腹挺立的女性,有的像原始野蠻的獵手,有的像引頸待誅的俘虜。

那麼這些仙字究竟是由誰在什麼時候創造的呢?這些字的含義是什麼呢?一種意見認為這些字產生於春秋時期,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應更早到商代,字的作者有人認定為泰伯奔吳以後的吳人作品,有人則認定應是福建南部地區古代早期土著居民越人留下的曆史痕跡。這些字所記述的內容則是千百年來許多人深研而又不得其祥的千古之謎。

1959年,福建師範大學的一位教授在對仙字潭的文字進行全麵考察後認為,這些文字是記述春秋時期吳部落的酋長戰勝夷、越、蕃三個敵對部落後的記功石刻;1979年又有一位年輕的學者在經過認真全麵的考察後提出,這些文字反映了商代西周初南方百越民族中的革柄(bǐnɡ)支係或都落之間相互征伐鬥爭的曆史,5處石刻大致表示一個部落酋長從率眾出征前殺俘虜祭神,到率眾出征,斬敵獲勝的全過程。

誰能揭開“紅崖碑”的文字之謎?

在貴州省關嶺縣境內,有一座紅色岩石構成的石山,名為“曬甲山”。它位於縣城東25千米處的滇黔(qián)公路旁,著名的古跡“紅崖碑”就在這座山上。

“紅崖碑”不同於普通的古碑,它實際上是一塊距地麵30多米高、長達100多米的天然崖壁。這種非人工製造的碩大碑體本身就是一絕。“紅崖碑”的碑文在這塊巨大碑體的右上方。在寬10米、高6米的範圍內,有數十個奇形怪狀的古文字。這些文字大小不一,排列也不整齊,既不是篆(zhuàn)書也不是隸書,沒有人能認識。今人能看懂的隻有當中的一個草書的“虎”字,而這個字卻是清朝人後來加上去的。

關於這些文字,有各種各樣的猜測和傳說。有人認為,“紅崖碑”是古夜郎文化的遺存;明清時代的學者多認為它是諸葛亮南征時留下來的文字。到今天為止,“紅崖碑”的奧秘還不能被徹底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