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智慧的起源(6)(1 / 3)

公元紀年是如何來的?

公元紀年是國際公用的紀年體係,以傳說中的耶穌基督生年為公曆元年。這是為什麼呢?

在1世紀的巴勒斯坦,由於羅馬帝國的強權統治,貧民和奴隸們漸漸產生了一種悲觀消極的情緒,希望能有個“救世主”(古希臘語為“基督”),來拯救他們脫離苦難。傳說這個救世主就是耶穌,他許諾窮人死後可升入天堂,而富人要入天堂“比駱駝穿過針孔還難”。因為這種傳說很能撥動精神苦悶的下層人民的心弦,於是基督教便逐漸從巴勒斯坦傳播開來。這引起了羅馬統治者的不安,傳說他們把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但第三天耶穌又從墳墓中複活並升上天堂……基督教徒把這些傳說和耶穌的言行用文字記錄下來,編成了《新約聖經》。由於這時的基督教預言羅馬帝國的殘酷統治即將崩潰,因而遭到當時統治者的多次鎮壓。但到了君士坦丁統治時期(公元306—337年),統治者看到了民心所向,為了更好地控製民眾,一反過去的做法而采用懷柔利用政策,將基督教宣布為國教,從而使基督教變成了他們的政治工具。

在這之前,各國基督徒計算時間都保持著各自的地方特點,顯然很不利於交往、傳教。到了6世紀,建立一個統一的記錄時間的體係就顯得越來越必要了。基督徒們便開始嚐試使用救世主耶穌紀年,當時有個羅馬修道士喬尼西宣稱,基督降生已有254年了——據一些史學家推測,喬尼西可能是根據《新約聖經》中的傳說推算出來的。在書上記載,耶穌是在3月25日複活的,這是個星期日,於是喬尼西就在自己編的那本計算複活節日期的表格中向後搜尋3月25日是複活節的那一年,查得是在38年後,因為耶穌是500多年前的人,所以上推532年。當時所采用的紀年——戴克裏先紀年為241年,那麼耶穌紀年的紀元就應該是戴克裏先紀元前253年3月25日。《新約聖經》上還說,耶穌複活時為30歲,所以再上推30年,耶穌降生就是在當時戴克裏先紀年的紀元前283年。這也就是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公曆紀元的元年。

為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元旦”?

在大約4500多年前的遠古時期,中國大地上出現了一個名叫顓(zhuān)頊(xū)的首領。顓頊是個愛護百姓的好首領,就是他首先提出,以農曆正月為元,初一為旦的。元,在漢語中有“開始”的意思;旦,在漢語中有“早”的意思。元旦,就是指一年的開始、一年的第一天。

顓頊之後許多年,中國大地上出現了商、周、秦三個朝代。這三個朝代都覺得:自己建朝的那一天,才應該是一年的開始。於是它們分別將元旦定為農曆十二月初一,十一月初一,十月初一。

接著到了西漢時期,漢武帝根據長期的天文記錄,又將元旦改成農曆正月初一。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先生宣布:“將農曆正月初一改稱春節,每年的公曆1月1日稱元旦。”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正式明確了公曆的1月1日,是我國的元旦。

雖然世界上有許多國家與我國一樣,是以公曆的1月1日為元旦的,但是有的國家和民族卻有著自己獨特的元旦。比如說,居住在寒冷的北極地區的愛斯基摩人,他們就以當地第一次下雪的那天為元旦,這被稱為“雪花元旦”。

再比如,聚居在尼羅河邊的埃及人,世代靠尼羅河為生,對尼羅河有著深厚的情感,因此他們就以尼羅河水上漲的那天為元旦,這被稱為“漲水元旦”。

過元旦,不同的國家,也有不同的風俗。像我們中國人,在元旦這天,總要全家歡聚一堂,說說笑笑,共同吃一頓豐盛的年飯。墨西哥人則要在元旦來臨前,在屋後挖一深坑,把家裏的破爛埋進坑中,表示除舊迎新。

意大利在元旦這天,要摔瓶、砸罐(ɡuàn)、扔臉盆,以祈求“歲歲(碎碎)平安”。

匈牙利人更有趣,他們在過元旦這天,決不吃飛禽。因為他們認為,飛禽長著翅膀,吃了它們,新年裏的吉祥、幸福,就會隨之飛走……

我國古代采用了哪些紀年法?

我國古代采用了多種不同的紀年法,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一、幹支紀年法

“幹支”是“天幹”和“地支”的簡稱。天幹有10個,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個,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中的字,可以與地支中的字依次相配合,成為“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所以人們又慣稱幹支為“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