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幹地支可以組成60對幹支,稱做一輪甲子。因此,人活到60歲時稱為“年滿花甲”或“花甲之年”。
我國使用幹支曆史悠(yōu)久,早在夏朝的國君中,就有以幹支命名的。
考古學家從甲骨文中考證到,商朝紀日就采用了幹支。而以幹支紀年,據說起於公元前720年春秋時期的魯隱公,到現在已有2700多年的曆史了。
二、帝王紀年法
古代帝王即位叫作“建元”,這一年稱作“元年”,其後即二年、三年……。編年體史書《左傳》就是采用這種方法。如書中的“十年春,齊師伐我”這“十年春”即魯莊公即位的第十年(公元前684年)。
三、年號紀年法
年號紀年法是古代帝王在位年間用所取的年號來紀年的一種特殊方式。古代帝王使用年號的是從漢武帝劉徹(chè)開始,一般帝王在位時都要取年號,多數皇帝在位時隻取一個年號,也有取幾個、十幾個年號的,然後根據年號進行紀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我國采用了國際上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公元紀年法比古代的幾種紀年法更科學、更合理、更簡便。
曆書為什麼稱皇曆?
相傳,我國在4000多年前就開始有了曆法。3000多年前,已經有了用甲骨文記載的曆書。
我國第一本雕版印刷的曆書,是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的《宣明曆》。該書對日月、時辰和節令已有詳細的記載。當時,為了防止濫(làn)印,唐文宗下令曆書必須由皇帝本人“審定”,官方印刷。因此,人們把曆書稱為“皇曆”。
另一種說法為,宋代有位學政主持考試,批閱試卷時,發現不少秀才寫錯日期。問其原因,秀才回答說:“書生晝夜讀書,隻能夜觀星月,計算日期,哪有不差一兩天的。”為此,學政奏明皇帝,請翰林院修撰曆書,以便秀才們掌握日期,由於是皇帝命令修撰的,所以叫“皇曆”。
21世紀應從哪一年算起?
21世紀究竟是從2000年算起,還是從2001年算起呢這是個爭執已久的問題。
對如何劃分世紀,國際上一直存在著爭論,爭論的焦點是“世紀”與“年代”的關係。在我國報刊中,“年代”一詞的應用十分廣泛,無一例外都從“0”年起始。我國天文學界專家學者認為,如果主張2000年為21世紀的第一年,那麼2000—2009年則可稱為21世紀的初十年代;如果主張2001年為21世紀的第一年,那麼2000年則無法納入任何年代的一年。因此我國天文學者認為世紀應從“0”開始,2000年應是21世紀的第一年。
誰是三皇?誰是五帝?
誰是“三皇”誰是“五帝”相信任何人都不能提供一個確切的答案。因為曆史學家對這些“皇”呀,“帝”呀,各說各話。比方,“三皇”的名單,就有六份;“五帝”的名單,也有三份。
先列“三皇”的六份名單:①天皇、地皇、泰皇;②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③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④伏羲氏、神農氏、祝融氏;⑤伏羲氏、神農氏、共工氏;⑥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
再列“五帝”的三份名單:①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②太白皋、炎帝、黃帝、少、顓頊;③少昊、顓頊、帝辛、唐堯、虞舜(shùn)。
上述名單,見於不同史籍(jí)。有些“帝”,名不同而人同。比方太白皋,又叫太昊,即伏羲氏;炎帝,即神農氏,舉此兩人之名,便知“三皇”與“五帝”也有混淆。再說,少即少昊,帝嚳即帝辛;帝堯,陶唐氏,故名唐堯,帝舜,有虞氏,故名虞舜。
“三皇”、“五帝”,都是傳說中的人物,尤以“三皇”,神話氣味濃厚,既無當時的文字紀錄留下來,也沒有地下文物可資引證。
不能以為古書的記載,就是“曆史”了。也不能把傳說當真事,作“考證”。今天科學日新月異,對曆史的考證就更加嚴格,講史就更要具備各種科學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