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智慧的起源(7)(1 / 3)

盤古氏成為巨人之後,他有喜怒哀樂表情,而天地之間的變化也是隨著他的喜怒哀樂變化而變化。盤古氏高興的時候,天空就很晴朗,發怒的時候,天空就顯得陰沉,當他哭泣的時候,天空就下起雨來,呼吸的時候,大地上就形成一陣陣大風,當他睡下來發出的鼾(hān)聲,就是轟鳴的雷聲。

也不知多少年過去了,這位偉大的開天辟地的巨人終於死去。他躺在大地上,頭東腳西,他的頭化為東嶽泰山,腳化為西嶽華山,左臂化為南嶽衡山,右手化為北嶽恒山,他的肚子化為中嶽嵩山,他的五髒六肺、頭發和汗毛就化成了太陽、月亮、星星、高山、河流、草、木等等。

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故事,情節雖然離奇,可他給後人留下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的力量是偉大的,人能創造一切。

標點符號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中國古時候沒有標點符號,古人寫文章一氣到底,沒有停頓。讀的人可就吃力了,甚至還會產生誤解。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可看出標點符號的重要,某校籃球比賽結束,裁判在黑板上宣布:“我校籃球比賽已經結束初二(1)班打敗了初一(2)班奪得了冠軍。”結果,兩個班都說自己是冠軍,初二(1)班同學說黑板上明明寫著“初二(1)班打敗了初一(2)班,奪得了冠軍”。初一(2)班同學說,不對,黑板上寫的是“初二(1)班打敗了,初一(2)班奪得了冠軍”。你看,不用標點符號,引出多大麻煩。

讀錯了還是小事,如果翻譯外國著作那就更加麻煩。清朝末年的文學家、翻譯家林琴南老先生就鬧過不少笑話。林琴南不懂外語,卻用文言文翻譯過150多種外國小說。他翻譯時苦惱的倒不是自己不懂(dǒnɡ)外語,而是中國沒有一套統一的標點符號。特別是外國小說中的省略號,弄得他束手無策,隻得在省略號的地方寫上“此語未完”四個字應付一下。

古人也明顯地感覺到沒有標點符號的文章實在難讀,漢朝人便發明了“句讀”符號,語義完整的一小段為“句”,用“。”表示;句中語義未完,語氣可以停頓的地方為“讀”,用“、”表示。這樣,文章讀起來就比較方便了。宋朝人開始改用“,”“。”表示句讀。明朝人又進一步發明了人名號和地名號。有了這些符號便可以避免誤讀,但用於文章的表達還是遠遠不夠的。

1919年,國語統一籌備會在以上標點符號的基礎上,參考各國通用的標點符號,提出了《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規定了12種符號,由當時教育部頒布全國。解放以後,出版總署(shǔ)進一步總結了標點符號的用法規律,於1951年9月刊發了《標點符號用法》,同年10月政務院作出了《關於學習標點符號用法的指示》。從此,標點符號趨(qū)於完善,有了統一的用法。

阿拉伯數字是誰發明的?

10個阿拉伯數字是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要打交道的,正是以這些數字為基礎,數學的世界才變得無比奇妙。那麼,你知道阿拉伯數字是哪個國家的人創造發明的嗎?

阿拉伯數字從名稱上看起來,似乎是阿拉伯人創造的。其實不是,科學家普遍認為這種數字最初出現在古代印度。到公元8世紀才傳入阿拉伯地區。經阿拉伯人的不斷改進,又傳入歐洲,再傳遍全世界,現在被世界各國普遍采用。

公元前2000年到前1000年,定居在印度河上遊流域的雅利阿人,在生產和生活中意識到計算需要數字,於是創造了簡單的數字符號。到公元前300年前後,印度出現了波羅門式的數字1、2、3、4、5、6、7、8、9。當時還沒有“0”。“0”這個數字,在那時是一個黑點。又經過幾百年的演化,才出現“0”這種寫法。這樣,一套完整的十位數字就形成了。10個阿拉伯數字雖然簡單,但卻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

“數”是怎樣產生的?

“數”是人類在生產勞動等社會實踐中產生的。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在狩(shòu)獵、捕魚以及後來的家禽飼養和勞動工具的製作等等生產勞動過程中,為了估計產量和生活需要量,逐漸產生了有關數的概念。

人類最初產生的“數”的概念是“有”和“無”。例如大家出去打獵,可能打得到,也可能一無所獲,於是就漸漸產生了“有”和“無”的概念。進而產生了“多”與“少”的概念,如甲打到了5隻野兔,乙打到了3隻野兔,甲就比乙多打了2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