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牆沿著山坡起伏延伸,穿過沙漠和沼澤。土製的牆以石頭為地基,表麵用磚塊貼飾。從了望台上能看到煙霧信號,而在晚上利用篝(ɡōu)火,這樣消息能以罕見的速度橫越全國。自修建以來,長城就在中國曆史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長城的守失關係著許多朝代的更替,關係著中華民族的興衰。伴隨著長城內外著名戰役的發生,英雄人物雲湧而出,大大豐富了這座亙古建築的文化內涵。如戰國時代的趙國名將李牧,後代為紀念其功績,在雁門關修建了李牧祠以為紀念,至今其遺址尤存。民間也流傳著許多關於長城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孟薑女哭長城,在山海關還建有孟薑女廟,前來參拜的人絡繹不絕。
你知道秦始皇陵兵馬俑嗎?
秦始皇陵兵馬俑(yǒnɡ)坑是秦始皇的陪葬俑坑,在陵東1.5公裏處。1974年春,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經勘探與試掘,俑坑共分三處:一號坑已發掘陶質武士俑500餘軀,戰車4乘,挽馬24匹。俑高約1.8米,馬高1.5米,並有青銅劍、彎刀、銅矛、銅殳、弩機、鐵鏃等實戰武器。據測定全坑有人、馬俑6000餘件。二號坑麵積為6000平方米,係由騎兵、戰車、步卒、射手混編的曲形陣,人馬俑共千餘件,也伴有實戰武器。三號坑麵積為500平方米,平麵呈凹麵形,內有戰車一乘,衛士俑68軀,似為軍旅中的統帥機構,亦有武器。三坑陶俑,皆仿真人,麵目各異,從服飾、甲胄和所在位置可分類為將軍、軍吏、材官、射士、驍騎、伍卒,形象地重現了秦始皇威震宇內、統一六國的雄偉軍容。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發現,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重視,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1979年在此修建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為什麼被稱為古代藝術寶庫
秦始皇兵馬俑擁有規模宏大的約8000件兵馬俑雕塑群,儼(yǎn)然是一座輝煌的藝術寶庫,其在雕塑藝術表現上呈現多方麵的成就。
形體高大、數量眾多、場麵宏偉、氣勢磅礴是兵馬俑的第一個顯著特點。秦俑一、二、三號坑總麵積達2萬平方米,共有約8000件大古代軍隊編列,其宏大的氣魄和構想,實為曠古罕見。它體現出秦代軍隊的實際風貌,形成咄咄逼人、氣吞山河的氣勢和強烈的感人魅力。
秦俑藝術最感人之處在於所塑造的每一件作品幾乎都達到形神畢肖、栩栩如生的藝術境界。駕車和坐騎的挺立陶馬,身長約2米,高約1.7米,臀(tún)肥腰圓,肌肉豐滿,筋腱隆實,鬃毛飛揚,馬頭方正,鼻大口闊,耳如削竹前縱,睛如係鈴圓睜,四蹄佇立,神駿機警,露出不待揚鞭即欲奮蹄神態,一看就知是可千裏追風趕月的駿馬良駒。而數千名恍若嗔人的陶俑,神態各異互不雷同,喜怒哀樂,各有其情,表現出逼真的肖像性和寫生性特征。將軍身材高大魁悟,頭戴冠,足登方口翹尖履,身穿雙重衣,外披彩色魚鱗(lín)甲,長須飄灑,額頭皺紋深刻,昂首挺胸,拄劍而立,氣宇軒昂,雍容大度,煥發出陽剛之氣。軍吏俑身穿長襦(rú),外披鎧甲,頭戴長冠,一手執兵器,目光炯炯,神情冷峻,表現出剛毅勇猛的性格。眾多的武士俑也塑造得十分生動傳神:有的年輕幼稚,眉宇舒展,洋溢(yì)天真活潑的神氣;有的老練深沉,額頭上皺紋橫布,記錄下生活對他的磨煉;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唇,憨厚質樸;有的側耳凝神,聰明機敏;有的笑口微啟,開朗灑脫;也有個別的武士俑滿麵愁雲,憂心忡忡。
秦人墓為什麼朝向東方?
在對秦國的古墓發掘中,人們發現秦國人的葬俗與中原地區的傳統葬俗有許多不同的特點,其中之一就是墓的朝向。先秦時期,中原地區的葬俗是死者北首而葬,墓向朝南。但是,秦公陵園鑽探和發掘的32座大墓全部朝向東方,著名的秦始皇陵也是朝向東方的。人們十分不解,秦墓為什麼要朝向東方呢?
有人分析,當時作為諸候國的秦國,地處西陲(chuí),正想向東方擴張吞並六國,這種葬儀表現了秦公東進的信心。但這種觀點一出,立刻遭到了反駁,有人發問,如果秦公墓東向是為了東進,那麼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已經完成了東進的願望,為什麼秦始皇陵還要朝向東方呢?
有人根據《史記·秦本紀》的記載考證,認為秦人與東方的殷人、夷人都起源於“玄鳥隕卵”的傳說,他們有著共同的圖騰崇拜,另外,秦人祀奉的少皓之神也居於東方,因此,正因為秦人起源於東方,東方是他們祖先生活過的地方,所以他們才會對東方具有這種特殊的感情。由於秦人遷居西陲年代久遠,西陲距海岱又路途遙遠,中間且有強敵阻隔,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像齊太公子孫“返葬於周”那樣去追隨祖先,而這種朝向東方的葬俗恰恰能表達他們不忘其本的心理。